|
||||
|
“以往,學校留不住人,學生一個個轉走,老師一個個離開,如今,轉走的孩子又都轉回來了,老師們也都是更優秀的大學畢業生。讓孩子在這兒上學,我們做家長的,心里踏實。” ——河北省三河市新集鎮 趙鳳霞 有這樣一條農村娃的求學路: 從3歲開始,就能在離家僅幾里地的地方,上跟市里條件一樣好的幼兒園,每個月花費才90元。而且,孩子來一個收一個,絕對沒有“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到了入學年齡,可以就近到已完成標準化設施建設的小學上學,不但校舍窗明幾凈,還可以參加校園廣播站、校園劇社、合唱團等多種興趣小組;小學畢業后,沒有“小升初”的困惑和煩惱,沒有“擇校”的痛苦和折磨,可以就近到離家不遠、相當不錯的中學就讀;三年后,根據孩子的不同特點和志向選擇,或升入不乏考入清華、北大學生的優秀高中,或升入致力于特色人才選拔與培養的特色高中,或升入培養一技之長的職業高中來就讀。 這就是河北省三河市新集鎮農村娃的幸福求學路,也是河北省三河市不少鄉鎮農村孩子真實的求學狀態,質量高,幸福指數也很高。 5月,記者來到河北省三河市新集鎮采訪。來到東營小學,竟然吃了一驚。這是一所地處三河市最東南,東臨天津市薊縣,南接寶坻縣的農村邊遠學校,盡管與縣城相距近70里,但看起來竟與城里很多優秀的小學不相上下。校園占地面積達40畝,建筑總面積達10000平方米。學校里五棟漂亮的教學樓錯落有致,“大志”、“大稚”、“大智”的命名寓意深遠。“校中有園”,幼兒園和小學同時坐落在一所校園內,實行一體化、標準化建設。學校內專門為雙職工建造的教師周轉房,每套都超過70平方米,寬敞明亮。 校園中,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們正在“娃娃農園”里“辛勤”地澆灌、除草,小班的孩子正在老師帶領下在繪畫墻上涂鴉。五年級的英語(論壇)課堂上,同學們在老師啟發下,輪流走到講臺上擔任老師,帶領同學們一道復習自己選擇的教學難點。老師們態度積極、教學認真,同學們笑容洋溢、學習專注…… 本以為小學的高質量并不能代表這里基礎教育的全貌,等到記者來到三河四中,又是吃了一驚。完善的實驗設施、豐富的圖書館藏、多彩的藝術展示……讓人驚詫于鄉鎮的中學竟然如此卓越。 就是這樣兩所普通的中小學,都是在短短幾年內,告別了往日土坯磚房、陰暗潮濕的舊校舍,擁有了窗明幾凈、牢固安全的新校舍;告別了以往優秀教師留不住、優秀教師不愿來的狀況,吸引了大批懂教育、有志向的青年優秀教師;擺脫了以往條件差、質量低的薄弱狀況,迎來了如今理念先進、特色鮮明的辦學新貌。 聽聽這里校長、老師和學生們的話吧,從他們的話中,我們不難看出農村教育舊貌換新顏的軌跡—— 趙鳳霞,土生土長的新集鎮人,一對兒女,女兒在東營小學五年級就讀,兒子在東營小學一年級就讀,都經歷了以往“一個中心校、三個教學點、一個幼兒園”,校園分散、條件簡陋、師資缺乏的老面貌,“以往,學校留不住人,學生一個個轉走,老師一個個離開,如今,轉走的孩子又都轉回來了,老師們也都是更優秀的大學畢業生。讓孩子在這兒上學,我們做家長的,心里踏實。” 李亞文,東營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師,“我和我的愛人都在這里教書,我們工作在這里,相愛在這里,學校就是我們的家。作為新一代年輕教師,能把根扎在這里,把事業起步在這里,是我們一生的幸福。” 李振聰,三河市第四中學校長,“農村學校受師資力量、教學條件和家庭條件的影響,各方面的基礎都相對薄弱,學生們接觸的信息有限,家長們也很難提供優越的家庭教育。為了減小和城里孩子的差距,需要政府和學校的不懈努力。如今,政府給了我們足夠的經費建設良好的教學環境,作為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我們沒有理由不加倍努力!” |
[發布者:yezi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