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近代史綱要涵蓋了中國包括“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夜—風云變幻的八十年”(1940至1919)、“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的成立--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919至1949)和“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輝煌的歷史征程”(1949至2007)三段近170年的歷史。 由于該科目覆蓋面廣、記憶難點多、易混淆內容多,我們結合2011年考研大綱總結出了史綱部分十章的易考點,以此來方便考生在最后沖刺階段更好的記憶和復習。 第八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易考知識點 一、 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開始 1、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立 (1)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階段。 ?。?)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開始,即進入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2、中共中央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分析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指出,全國勝利并解決了土地問題以后,中國社會經濟中存在這五種成分,即: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 其中,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過渡的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國營經濟過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經濟成分是三種: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其中的個體經濟是處于十字路口的經濟,它既可以被引導著走向社會主義,也可以自發地走向資本主義。 3、開始采取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際步驟 (1)七屆三中全會決定,首先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和進行恢復國民經濟、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基本好轉的工作,以便為開展有系統的社會主義改造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條件。 (2)新中國成立后的最初三年,中國共產黨主要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 第一,沒收官僚資本,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 第二,開始將資本主義納入國家資本主義軌道。 第三,引導個體農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4、對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性認識的深入 ?。?)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凝固不變的、獨立的社會形態,它本身具有過渡性,它是處在很深刻的變動之中。 ?。?)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中,社會主義因素不論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已經占據領導地位,但非社會主義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社會主義因素和非社會主義因素彼此都爭著。 二、選擇社會主義道路 1、提出國家工業化任務 ?。?)近代以來,中國面臨著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即實現國家經濟的現代化這樣兩項根本性的歷史任務。 ?。?)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第一項歷史任務的基本實現。 (3)從1953年開始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把優先發展重工業作為建設的中心環節。 2、選擇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 3、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 中共中央在1953年正式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明確規定:“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通俗的說法是“一化三改造”。 |
[發布者:yez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