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商品及其價值量 一、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 資本主義萌芽的途徑有兩個:一是從小商品經濟分化出來;二是從商人和高利貸資本轉化而成。 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通過兩個途徑進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奪貨幣財富。 二.商品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 商品經濟是作為自然經濟的對立物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自然經濟是一種以自給自足為特征的經濟形式。自然經濟以分散的、自給自足的家庭生產為基礎,生產規模狹小,社會分工低下,以使用價值為生產目的。 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有兩個:一是社會分工的出現;二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 三.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它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種屬性。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1.商品的使用價值及其特點。使用價值是物品的效用或有用性,即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使用價值是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等自然屬性決定的。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生產者用來交換的物質手段,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因此,政治經濟學研究商品使用價值的著眼點不在于使用價值本身,而在于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2. 商品的交換價值。商品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具有交換價值,即它能夠用于交換別的商品并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數量上的關系或比例。 3. 商品的價值及其特點。商品交換價值的確定在表面上看好象是偶然的。其實并不然,兩種不同的使用價值既然能夠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交換,就表明它們之間存在著進行量上比較的共同基礎。這種共同的東西顯然不可能是不同的使用價值。在拋開了商品的使用價值以后,各種商品所具有的一個共同屬性就是:它們都是勞動的產品。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是商品的最本質的因素。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其本質是在物的外殼掩蓋下的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商品交換的實質是生產兩個相交換的商品的勞動的比較與交換。 4. 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關系。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則是價值的表現形式,交換價值是由價值決定的。商品的二因素,從表面上看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在本質上則是使用價值和價值。 5. 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處在一種既相矛盾又相統一的關系中。其統一性表現在:使用價值和價值共存于一個統一體(商品)中,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能構成商品。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的存在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沒有價值的物品可以有使用價值,但這只是普通的使用物品,而不是商品。其對立和矛盾性表現在: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又是對立的,相互排斥的。買賣雙方都不能同時既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又獲得商品的價值。由于商品內部包含著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所以一切商品都必須參加交換過程,只有通過交換把商品賣出去才能使商品的生產者實現商品的價值,使消費者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從而解決存在于商品內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所以,解決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矛盾的關鍵是商品順利通過交換。 在商品的二因素中,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則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四.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1. 具體勞動。具體勞動是在各種具體形式下進行的勞動。不同的具體勞動生產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價值,具體勞動同自然物質相結合成為使用價值的源泉。 2. 抽象勞動。抽象勞動是撇開勞動的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是價值的唯一源泉。 3.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關系。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矛盾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統一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同一勞動過程的兩個方面,它們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統一的,并不是兩種獨立存在的勞動或兩次勞動;另一方面,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又是有差別、有矛盾的。具體勞動所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是勞動的自然屬性;而抽象勞動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的社會生產關系,它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4. 勞動二重性與商品二因素的關系。勞動的二重性是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二因素的決定條件。具體地說,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 5. 商品價值的實體是抽象勞動。勞動凝結為商品價值,如同水是冰的實體,冰是水的凝結一樣。 五.商品價值量的決定 商品價值不僅有其質的規定性,即價值是抽象勞動的凝結,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而且還有量的規定性,即價值量的大小和多少的問題。 1.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生產同類商品的生產者之間的競爭中形成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這一客觀規定對商品生產者的命運關系極大。生產同類商品的生產者之間競爭的實質是生產商品的勞動時間的競爭。 2.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勞動生產率是生產者生產某種使用價值的效率,通常是以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來表示,也可以用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商品的價值量會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之間最基本的關系是: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同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而同體現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 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影響勞動生產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 3.形成商品價值量的勞動以簡單勞動為尺度 少量的復雜勞動可以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簡單勞動;少量的復雜勞動創造的價值可以等于倍加的簡單勞動創造的價值。因而,復雜程度不同的勞動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中能夠按照一定比例相交換,這一交換比例是由自發的社會過程確定的。 |
[發布者:yez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