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市至少30%農村孩子在村小教學點就讀 出臺幫扶政策,破舊教學點“重生” 下午3點多,江蘇高郵市湯莊鎮湯莊教學點內的標準化塑膠跑道上,六年級的張澄璐正和班上的同學在進行60米短跑訓練。“預備——跑!”一聲令下,矯健的身影像一只歡快的小鹿向前飛奔。在她的記憶中,三年級以前的體育課可不是這樣,“那時候體育鍛煉都在水泥或爛泥操場,不小心跌一跤就疼得直齜牙,要么渾身都是泥。” 這所村小教學點,位于高郵市最東南角,歷史上曾經是一所鎮中心小學。2000年行政區劃調整,撤并了其他兩個村小,湯莊小學也成為保留下來的村小教學點。“上世紀90年代末,學校多年無投入,校舍殘破不堪,全部校舍都是D級危房。加上學校建設時未抬高地基在農田上直接建設,校園成了洼地,每逢梅雨季就成為澤國,校舍全部進水,最高水深1米多。”學校的老師們翻出以前老校園的照片告訴記者,老師背學生蹚水上課是常事,張澄璐們就只能在漏著雨的教室內學習。在破舊的校園中教書上學,教師們信心不足,最多一年有30多個學生轉學。 “建好村小教學點,是非辦好不可的事。”高郵市教育局局長許明介紹,除了要改善硬件,還得留住老師。 據介紹,高郵市通過最近一次區劃調整,目前全市44所小學中,村小教學點占近一半,至少30%的學生在此入學。為了保障校園安全及改善辦學條件,2011年8月,高郵市教育部門決定,將湯小搬遷至500米開外已經撤并走的原湯莊初中分校。異地重建后,翻修了教學樓、鋪好了道路、新建了塑膠操場,并新建了美術、音樂、實驗室等專用教室。同時,師生們還將取土的泥塘修整成了生態魚塘,美化了校園環境;將廢棄的垃圾場平整為菜地,種上各種蔬菜、圈養了一些豬和兔,既能讓學生勞動實踐,又能供應食堂。 近年來,高郵全市的村小有近10個通過重建或改擴建后,教學軟硬件環境得以極大改善。自愿從一所初中調往村小教學的數學骨干教師金國娟告訴記者,“農村教學點各方面改善了不少,在辦學條件、教師待遇上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教師們也干得很有積極性。” 據介紹,高郵市出臺政策,師資配備重點向教學點傾斜,并通過頂崗培訓、送教下鄉、網絡微培訓、校際網上結對等途徑,不斷提升教學點師資素質。從2013年起,該市在公用經費分配上注意向教學點傾斜:不足100名和200名學生的,分別按實有人數的200%、150%計算,寄宿學校按實際人數進行專項經費補貼。(記者 姚雪青)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行進中的基層回聲:農村教學點 如今怎么辦?
·女孩被美國高校錄取 獲百萬全額獎學金
·中英文盤點:戛納國際電影節的九個主要單元
·盤點領導人外語秀:朱镕基曾做過英語教員
·“讀霸”4年讀上千本書 成功考上北大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