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說80年代的創業是“揀錢時代”,現在這個時代的創業就是“激情時代、找錢時代”。創業者從機會導向走向能力導向。因為你選了一條別人沒有走的路,所以風景完全不一樣。 我并沒有期待你會把這篇干貨滿滿的文章讀完,所以放在了周一的第二條。不過,真理與成功總是屬于那小部分有耐心的人的,不知道是不是你。 2014年8月16日,深圳, 在“如日之升 產融互興”長江商學院FMBA五周年慶典論壇中,長江FMBA用獨特的方式來紀念自己這個具有繼往開來意義的生日。在“惟實勵新 創業正當時”的創業分論壇上,長江商學院戰略創新與創業管理實踐教授、高層管理教育項目副院長廖建文教授發表了主題為 《This Time is Different》的演講,為大家梳理了我國各個時代背景下的創業氛圍,并啟示了未來創業會火的領域和模式。 今天討論的主題是“創業正當時”。我自己也有過創業經歷,在自己創業的幾年中我學到了很多功課。在這前后也教授了多年的創業課。所以分享一些我對創業的理解尤其是對當下創業的看法——為什么這是一個不一樣的創業時代? 創業是一門功夫一門學問,不是光有熱情就可以。還需要經驗的積累,更需要知識和理論的裝備。根據美國統計數據,創業最高峰年齡段為35-45歲。大家比較熟悉企業家當中,宗慶后創業的時候多大?47、48歲。任正非創業的時候多少歲?柳傳志呢? 中國企業家的代際傳承 【撿錢時代的創業家】 如果把中國企業家按時代劃分的話,年廣久、馬勝利這些人是早期最有影響力的企業家代表。聽過傻子瓜子嗎?年廣久。馬勝利,石家莊造紙廠,外號馬承包。兩位都是跟我們不在一個時代的創業家,卻有著精彩的創業故事。 80年代創業,叫個體戶。那個時候,企業家在整個中國社會結構里面是一個不被看重的角色。這批人為什么能夠走出來?很大程度上是機會導向——在蹉跎歲月里只有這幫非常有膽識的人才會出來創業。那個時候不存在商業模式問題,短缺經濟下,把體制內資源拿到體制外賣,非常簡單的產品就能賺錢。商業模式很簡單,賣瓜子都能賺錢,所以才會產生瓜子大王、襯衣大王,可以稱之為“揀錢的時代”。這批人能夠有勇氣出來揀,在那個體制內非常不容易。那個時候創業是一個不僅被拒絕,而且是一個不被社會看得起的事。你要研究中國上世紀80年代企業家,很多走到今天,最早大多是擺地攤、擺西瓜攤、開出租的,那個時候企業家比任何時候都要接地氣。這是我們所說的第一代創業者,有膽識的一代。 【專業型創業家】 第二代我們就相對比較熟悉了,比如張瑞敏、柳傳志、任正非、馮侖等。這批創業者跟早期創業者最大區別在哪?第二代創業者比較專業、有技術積累,比如柳傳志,代表專業型選手開始進入創業。92年之后鄧小平第二次南巡,出現了第一次公務員()下海潮,馮侖是第一批下海潮的代表。這個時候商業模式在哪?要靠專業創業,同時權貴資本家開始出現。92年之后,權力和金錢達到極致,有一批權貴資本出現,太子黨這個詞也是那時出來的。這一代跟上一代不太一樣了,上一代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而這時是有計劃的市場經濟時代。這時的企業家已經被作為一個認可的社會角色來看待,創業者慢慢被接受。跟被拒絕、不被認可的80年代不一樣,90年代相對認同企業家,辭職變成一件很驕傲的事情。 【新一代創業家】 再往后看,張朝陽、李彥宏、馬化騰、馬云、周鴻祎,包括2002年長江商學院本身,都是非常非常經典的創業故事的代表。如果說90年代的創業者是專業的一批人,那么98年之后的代表就是新的一代創業者,當然互聯網推動是另外一方面。今天中國商學院的發展還遠遠滿足不了中國經濟發展要求,中國有幾個好的商學院?長江商學院的創業代表著什么?現在商學院發展階段實際還處于行業早期階段,為什么還有所謂的商學院競爭?存在什么競爭?美國通過商學院輸出理念以至于影響全球政治家、企業家。而中國有哪個商學院能夠影響全球的政治家、企業家?零。這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改革開放以來,企業家如何從享受豐富生活走向豐盛的生命?我們的商業是豐富的,但是我們缺乏一個真正的商業文明,這種商業文明的推進和企業家情懷的推進靠誰?我覺得應該是商學院和企業一起做這件事情。往將來看十年,就是如何跟企業家一起去思考關于創業全球化、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的院長能把40多個教授“忽悠”回來,而且90%的教授還是國外終身教授,要把他們忽悠回來不容易。 不一樣的創業時代 如果說80年代的創業是“揀錢時代”,現在這個時代的創業就是“激情時代、找錢時代”。創業者從機會導向走向能力導向。 我們創業的理念跟80、90年代不一樣,如果80、90年代是被拒絕、被看不起,到2000年就變成一種非常敬仰的職業選擇。這么短暫時間里,作為創業來講,我們從機會到模式、到整個背景都發生根本變化。現在回到一個核心問題,為什么這個時代不一樣了?我們今天或許會講,馬云趕上好時候了,馬化騰趕上好時候了,我們現在沒有ICQ了,沒有機會了。 但現在恰恰是創業最好的時機。為什么這次不一樣?我從五點體會跟大家分享: 【第一,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 如果從一個時代來看的話,今年京東上市、阿里巴巴上市代表什么?——代表互聯網模式最高點。換句話說,作為一個互聯網推動經濟發展。無論阿里還是京東,它們的模式都是源于2000年互聯網B2B、B2C。 為什么要把移動互聯、社交網絡專門提出來?移動互聯、社交網絡的游戲規則都跟之前的互聯網不一樣了,代表商業關系重構。 首先說社交,社交以什么時間為標記?2004、2005年以Facebook出現為標記。社交網絡本質是什么?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我們看傳統的商業關系,在工業化時代,從供應商到用戶之間的鏈條非常長。而網絡把中間鏈條給去掉,去掉的結果,則是網絡的本身平臺就變成最大的中介。看阿里財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阿里財報為570億元的收入——毛利多少?70%。純利多少?47%。什么樣的商業模式能有47%純利?為什么阿里純利這么高?因為它把中間鏈條打斷后,溢價特別強,中介特別少,把利潤截留住了。網絡成為最大中介后,它的平臺力量加大了。 社交網絡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人與人、商家與人可以直接到達。社交網絡的核心第一個是直接,第二個是精準。 什么叫直接、精準?早期也有很多在淘寶賣韓服的。現在不去淘寶賣韓服了,為什么?他建立了自己粉絲群,通過促銷可以把這個模式建好,通過社交技術使得商家和用戶直接到達。這個價值完全不一樣了。前兩天跟深圳一個做手機的老板聊天,他說我看不明白,我手機出貨量一億臺,雷軍手機出貨量今年3000、4000萬臺,為什么他的市值比我高,他市值過了100億美元,我才10億。憑什么?憑的是雷軍小米和用戶是直接到達,而你呢?分銷商包銷。 再說精準。什么叫精準?在網絡時代我們經常講“導流量”,所謂導流量是因為轉換率特別低,就要用海量流量轉換。社交網絡,我加你的前提是你要加我,我們是平等的。意味著社交網絡平臺我們信息是非常精準的,精準度比以前高很多。比如,今年過年的時候,微信紅包就是這個道理。紅包不是騰訊的發明,而是阿里的發明,阿里做了很多年,但是為什么微信紅包一出來就如此轟動,就是因為借助了社交網絡傳播。 因為我發給你之后,你收了錢,你就有可能也會發一個紅包。在社交網絡每個人、每個產品都成為信息的起點,而不是信息終點。以此來看社交對很多行業改變才剛剛開始,社交意味著未來去中介化。 移動代表什么?移動是因為智能手機而出現。所有的移動是有場景感的,因為定位不同。移動和計算機最大區別是所有移動建立在場景基礎之上,是LBS——計算機沒有場景基礎。 為什么計算機強調WEB,而手機強調APP?APP和WEB最大區別在哪?WEB是信息集合得越多、越復雜,就越強大。而手機APP就是一個簡單極致的應用,就只解決一個一個問題,只實現一個功能。舉例來說,WEB這邊是功能豐富的攜程,APP這邊是非常準確的航班管家,后者就這一個簡單極致的功能就把千萬流量從攜程那邊分掉了。 移動意味著去中心化。而社交和移動加起來就變得非常有意思。在計算機時代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漫畫,是一個狗在計算機后面跟人聊天——互聯網時代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但是在今天的移動互聯社交網絡,則意味著我不僅知道你是一條狗,我還知道你在哪、喜歡什么、跟誰吃什么東西。這代表著移動互聯之后,關系、數據沉淀,這將改變所有東西。第一個是互聯,聯起來;聯的第二階段是數據沉淀;第三個是所有東西智能化,這才走到應用。我們還在聯的階段。從這點來看,我們創業空間很大。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 從整個環境來看,過去大型機是N對1,再往前走就是1對N了。為什么2014年是可穿戴時代剛剛開始?很早就有網絡了,為什么今天才有可穿戴?可穿戴本身不僅僅是一個手表,它代表更多的東西。譬如:家用電器,是從有電的時候開始的。那什么是有電呢?愛迪生發明電燈是1879年,但有電比這個還早。可是第一款家用電器是什么時候出來的?大概1930年,是與女性有關的電熨斗。為什么中間隔了40年?是因為電變成了電網后,才有家用電器行業。 為什么今天我們說由“網絡”進入到“可穿戴”?是因為網絡變成了無處不在的云,云變成非常便宜的基礎設施,才有了今天可穿戴興起。前兩天騰訊推出微云應用,1萬個G多少錢?免費。換句話說,所有這些設備都會連到無處不在的云里面去。所以這個行業才剛剛開始。所以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因為一切剛剛開始。這一代人,包括我在內是非常幸運的。 回顧歷史,85年的時候,什么行業起來了?隨身聽、小家電。到90年代初什么行業起來了?大家電。到2000年代什么行業起來了?剛需的房地產、汽車。2010年什么行業起來了?快餐。這些行業起來都跟我們老齡化有關系。 【第二,行業跨界交融。】 80年代可以非常清晰界定我屬于哪個行業,但是今天很難界定我到底屬于哪個行業。今天,很多行業跨界實踐使改變行業游戲規則成為可能。 一瓶水應該怎么賣?我們習慣的思維,強調水的品質、水的來源、水的純凈等等。但是水能不能換個方式來賣?在外包裝貼上最近的新聞,就可以邊喝邊看新聞。沒看完怎么辦?這里有一個二維碼端口,掃一下接著看。 這樣,水變成了無處不在的入口,而這個入口比報紙來的精準。這時的水不再是單純的水,水的價值跨越了兩個邊界,媒體和水。而這種機會會變得越來越多。為什么?因為我們今天的移動互聯技術會持續改變我們價值創造過程。 最近在香港上市的一家公司,把一個物業管理公司變成了一個大數據公司。在物業管理中,如果你要漲管理費,居民會跟你吵,90%物業管理公司都是虧錢。而這個物業管理公司怎么做?他把物業管理公司變成一個大數據公司、變成一個平臺型公司。 其核心理念是是從管理”物”到管理”人”。首先是分為小區內和小區外,周邊一公里交易行為可以返點,減免物業費。第二,把物業管理集中在Pad等移動終端上,實現了多個接入端口。第三,物業管理辦公室變成一個體驗空間。就這樣,把一個苦逼的傳統行業變成一個極其性感的公司。目前,其市值已經超過母公司。 所以再往前走,我們已經很難清晰界定一家企業到底屬于哪個行業。 【第三,Born To Be Global.】 今天我們一出來就是全球化。中國動力、全球資源、以及創業資源的全球化。很多創業一開始就在全球范圍內競爭。 前幾天拜訪了做手機觸摸屏的歐菲光公司,目前已做到全球最大的手機觸屏公司之一。它下一個目標是做手機鏡頭,已把30多位最頂級的研究鏡頭的專家安排在日本,專門研究下一代鏡頭。然后圍繞這個鏡頭有很多小的配件。 這些小配件誰做的最厲害?臺灣新竹。所以公司就去新竹挖人。另外,拿手機拍照,如果拍攝對象在跑的話,是沒辦法照的,那誰能解決動感技術?是美國加州的一家公司。所以還要把那家公司收掉。這一下歐菲光就會成為全球最牛的一家做鏡頭的公司。 鏡頭做出來后,就是相片壓縮和傳輸,然后就會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安全、智慧城市、電教都要用到這個。這樣,它就從一個電子配件企業轉換成一個多媒體傳輸和服務企業。 今天全球化,錢永遠不是問題。好的錢永遠是在追逐幾個好的企業。 今天,創業的全球化跟原來完全不一樣了,這是80、90年代不可想象的。2000年創業也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只是把國外技術拿到國內做一個放大,是一個微創新的過程。而今天絕對是一個全球創業最好的時間。 【第四,社會型企業興起】 社會型企業的興起是我特別關注一個話題,這也將是未來創業的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在80、90年代,甚至新世紀初,我們都很少看到這類企業。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尤努斯是做小微貸、小額貸的。這個跟和平獎有什么關系?是因為用小微貸解決了貧困問題。貧困問題、社會環境解決應該是誰的責任?政府的責任。我們納稅,政府管理,這也是一個商業模式,強行納稅后通過公共政策解決社會環境問題。 社會環境問題解決歸根到底應該是政府的責任。那企業做什么?企業最終存在的意義是什么?叫股東利益最大化。所以企業作為組織形態,通過市場行為解決市場需求來賺錢。當然賺錢,要有社會責任,這是為什么講利益驅動,利在前、益要在后。就像尤努斯通過一個企業行為解決了社會環境問題。為什么獲得和平獎?是因為通過企業行為解決社會環境問題,使得這種解決比讓聯合國、發達國家來解決更加持續、更加強大。換句話說,在我們認為的企業行為和政府行為之間,在未來的中國,會有一批這類社會型企業興起——用商業運作模式來解決社會環境問題。 改革開放這么多年,我們經濟發展,但是社會環境問題嚴重滯后,政府沒有能力解決。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變社會環境挑戰為商業機會。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中,在未來一個時段會有尤努斯這類企業出現,來解決中國社會環境的問題。 未來是”益利時代”,益在前、利在后。如果你是家小貸,請麥肯錫給你做咨詢,它要收你500萬;如果去請尤努斯做咨詢,免費。這對年輕人創業將是非常有意思的新方向,既能賺錢,還能創新。 再往前走,我們將看到無數技術的變化,這種技術變化包括技術傳播的速度。2020年,全球將有多少件可穿戴設備?500億件。這個技術變化難以想象。從3D打印機到物聯網等等,機會太多了。所以為什么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 還有一個跟中國特殊經濟結構有關系的,現在是公務員第二次退出浪潮。馮侖代表92派,今天會有2010派。今天這些公務員素質還是很高的,而能力和回報的不對等,使得會有一批公務員創業。另外,國有體制混合所有制,意味著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之間二次創業會誕生新的機會。比如國有企業大佬,出來創業我敢投,因為他的的職業風險比我錢的風險還要大,我怕什么。所以這塊會有很多新的機會。 【最后,這將是一個專注的時代。】 以往,經濟增長率約為10%,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會變得多元化。而當經濟增長回到5%、7%的時候,很多多元化的企業將回歸主業。我們過去20年干了英國用70年做的事情,但是這種高速發展是以犧牲環境能源為代價的。未來,當經濟增長率回到7%,意味著很多行業剩余能力將被擠壓掉,所有行業將回歸主業。從創業角度講、公司經營角度講,我個人認為今天是中國企業專注時代的開始。 如果大家有機會研究德國,看一下以下三個標準:第一,在一個細分市場,規模達到50億歐元;第二,在全球行業排名前三名;第三,沒有什么人知道。這是典型的“隱形冠軍”。按照這三個標準,德國有多少家這樣的企業? 1.7萬家!而中國大概只有700家。 今天這個時代不同了,第一,團隊、創業者群體跟過去不一樣;第二,行業變化、行業結構、互聯網、行業交融、商業模式、行業跨界變得不一樣,所以,這個時代創業跟前面不一樣。如果最早期是社會主義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今天則是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 再往前走,企業家群體意識會大幅提升。企業家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群體,他們在社會結構層面都是非常孤獨的人群,沒有企業家集體的群體意識。但是這個正在改變,因為你們這代人的獨立、因為你們的激情,會完全改變,使得未來不是學而優則仕,而是學而優則商。我希望大家用創業改變自己、用創業改變周邊社區、改變社會。在全球范圍內,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不是因為有全球500強,而是因為有生機勃勃的創業人群。中小企業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就業,還有一個就是創新。中國GDP百分之多少是來自中小企業?70%。就業呢?80%。就業增量呢?90%。 最后送給大家一句話,也是一首詩:因為你選了一條別人沒有走的路,所以風景完全不一樣。把這句話送給大家,謝謝!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暑期實踐花費調查:超七成同學為實習買職業裝
·云南學校水電被斷校門被焊 近千學生校外閑逛
·影響學習成績的5個最新科研成果
·長江商院教授廖建文:“找錢時代”創業正當時
·為什么我們學英語效率低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