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基礎教育改革:從教到學的轉變依然困難 中新網北京10月17日電 (記者 馬海燕)第四屆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論壇今日在清華附小舉行。多位專家都表示,在基礎教育中從以教為主到以學為主的轉變在新課改中至關重要,但也是一個困難的過程。 教育部()今年4月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全面深化課改要著重實現的三大目標: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學各學段上下貫通、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科學合理的課程教材體系;基本確立教育教學主要環節相互配套、協調一致的人才培養體制;基本形成多方參與、齊心協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這三大目標實現起來卻不那么容易。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田慧生舉了個例子,他某次去某校聽課,老師讓學生用“下”組詞,當學生組到“下課”等詞時,老師都只點頭讓學生坐下,直到有個學生組出“下車”一詞,老師才連連稱贊,于是之后的學生都組出“下出租車”、“下公共汽車”等各種車來。下課后田慧生去問這個老師“下車”比“下課”高明在哪,老師說教學參考書上提示說“要引導學生把‘下’與交通工具聯系起來”。 田慧生說,這種啟發式教學看似給了學生很大的空間,但正是老師通過這種傾向性的評價,無形中捆綁了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還是圍繞老師轉。這不是一個老師的水平問題,而是現在的課堂教學方式還沒有普遍改變,“我們還沒有調整好教與學的關系,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因此我們期待的新型課堂還沒有建立起來。” 正是基于此,田慧生認為,新課改需要做精細化的研究,提煉讓新課改理念真正落地的策略和方式。“很多人認為一出了模式就把教師框死了,但現在先要讓教師入格、定格,才能讓他們有所發揮,讓課堂教學有根本性變化。”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林崇德也給在場的教師們講了一個故事:北京某重點小學在“文革”時有個學生小學念了9年也畢不了業,在其他人都說該生笨蛋的時候,這個學校的校長現場為學生監考,當場夸獎孩子“寫字很快”,雖然整場考試孩子就寫了自己的名字。這讓這個學生備受激勵,后來成了北京某國企的老總。 林崇德告訴現場的老師們,情商和智商相比,顯然情商更為重要,今天你們認為的好學生將來未必有大作為,今天你們認為成績不好的學生將來未必沒有作為。智力具有個體差異,而培養思維品質是發展智力與能力的突破口。 林崇德認為,在社會參與方面,一個學生應該具有四個素養:公民道德、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和國際理解。在自主發展方面應該包括: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問題解決與創新。就是在大家最關注的文化修養方面,也包括語言與溝通、科技與應用、人文與審美等諸多方面,知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1999年開始實現課程改革以來,從過去“滿堂灌”到現在“滿堂問”,學生始終沒能成為課堂的主宰。國家督學成尚榮認為,教學改革需要回到教學的基本問題上去,教師要思考教什么、為什么教、怎么教及教得怎么樣等問題,一定要指向對教學本質的理解和把握。 成尚榮說,教學改革究竟培養學生什么,當然不能離開知識,知識與技能固然重要,但情感、態度、價值觀更應該置頂。“明星吸毒了,有的認為要徹底原諒,有的要適度原諒,有的決不原諒,原諒不原諒的標準是看長得帥不帥。”他認為這就是教育出現了偏差。 田慧生也說,面向未來進入全面深化課改的階段對育人提出了新要求,要著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要加強體育、美育,這兩個方面顯然長期重視不夠。 (中國新聞網 馬海燕)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京市屬高校專項整治科研經費分配“不規矩”
·逾八成受訪者:應直接將“誘奸門”博導開除
·西安交大回應“6名副校長同日被免” 稱屬正常換
·清華大學教學改革新舉措 將減少必修專業課數量
·基礎教育改革:從教到學的轉變依然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