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天津6月27日電 (記者 劉家宇)腦科學與類腦智能近年來已成為世界各國研究和角逐的熱點,歐盟及美國在2013年分別啟動了10億歐元和45億美元的“腦計劃”,中國政府也高度重視腦研究,正在論證并醞釀“中國腦計劃”,大規模“類腦智能”研究正蓄勢待發。 由中國科學院、天津市濱海新區政府聯合主辦的“類腦智能創新論壇” 27日在天津開發區召開,國內外腦科學和智能技術領域專家學者、行業代表百余人參會,圍繞“類腦智能創新研究”主題展開討論。 與會嘉賓普遍認為,腦科學與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將極大地推動類腦智能研究的突破和發展,引領未來世界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重塑中國工業、軍事、服務業等行業格局,成為中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當前,中國正處在一個“智能化時代”,包括智能化信息獲取、智能信息處理與通訊、智能人機交互技術在內的智能技術正在也將繼續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中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部署,其核心也是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 傳統智能技術在給經濟社會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還存在著諸多發展瓶頸。這些瓶頸已很難應對現代信息社會對海量復雜信息處理的要求,因此新一代智能革命正呼之欲出。 隨著腦認知和神經科學的發展,國內外學術界都已經意識到,智能技術可以從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獲得啟發,發展新的理論與方法,提高機器的智能水平。基于對人腦信息處理機制及人類智能的研究,將可能發展出一套類腦智能計算理論與技術,引領未來信息技術向智能化的發展方向邁進。 在當日論壇,中國科學院院士譚鐵牛稱,借鑒腦信息處理機制研發下一代智能系統已成為人工智能研究重要的發展趨勢,目前,類腦智能取得的進展只是對腦工作原理初步借鑒,未來機器智能研究需要與腦與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深度交叉融合。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蒲慕明認為,如何從對大腦可塑性相當粗淺的理解中,抽取對類腦智能技術有啟發性的內容,將是目前類腦智能研究的主要課題。 人工智能已有60年的發展歷史,類腦智能為何從一個“老問題”變為“新熱點”?譚鐵牛分析,腦認知科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進展豐富了人們對大腦的認識;大數據的出現為機器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訓練樣本。計算能力的提升使大規模模擬成為可能;集成電路等領域的突破奠定了硬件基礎;應用的需求使類腦智能“老樹發新芽”。 當前,世界各國在類腦智能方向研究都剛剛啟動,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也處于蓄勢待發之勢。作為本次論壇的主要承辦單位,中科院自動化所是中國智能技術領域的一支重要研究力量,現已啟動類腦智能研究,并成立了類腦智能研究中心。目前,該研究所已取得部分階段性成果:研究并初步實現了微觀尺度視覺感知與記憶的腦模擬系統,以動態可視化的方式展示認知功能相關的神經元與神經網絡活動等。 (劉家宇)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盤點適合男生報考的十大專業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致畢業生:常懷感恩之心
·專家建議:考生報志愿參考網絡平臺“大數據”
·中國“類腦智能”研究蓄勢待發
·四川醫科大學“更名被取消” 學生聚集表達訴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