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留學(課程)綜合報道】據英國《衛報》報道,上周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英國著名高校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仍然存在錄取不公正問題,對公立學校貧困學生存在錄取偏見。 2000年發生的“牛津大學錄取風波”因時任財政大臣戈登·布朗(Gordon Brown)的介入震驚全英。風波的主角羅拉·史賓斯(Laura Spence),中學就讀于英格蘭東北部北泰因賽德的一所公立學校,在英國A級考試中成績優異。但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Magdalen College)在面試后決定不予取錄,原因為找不到她的潛質。戈登·布朗在一次公開發言中批評牛津大學搞精英主義,并認為史賓斯受到“牛津守舊的面試制度”所歧視。 史賓斯于牛津大學拒絕取錄她的同一年獲哈佛大學錄取修讀生物科技專業,并拿到35750英鎊獎學金,在2004年完成在哈佛大學的學業。 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自此陷入混亂。十五年來,兩所高校為挽回聲譽開展了一系列公關活動。幾年前,牛津大學副校長安德魯·漢米爾頓教授(Professor Andrew Hamilton)稱牛津“廣納英才,不問出身”。他說:“牛津大學為學生提供全英國最高額的經濟資助,希望那些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學生也可以選擇牛津。”而劍橋大學卻并未對貧困學生降低錄取標準,而是宣稱每年撥款400萬英鎊,從貧困學生中選拔人才。 隨著英國社會流動與兒童貧困問題委員會(Social Mobility and Child Poverty Commission)的年度報告本周發布,牛津與劍橋的錄取問題再次成為焦點。 報告中指出,相比2003-2004學年,2013-2014學年牛津、劍橋兩所高校公立學校招生人數增加6%,盡管如此,私立中學的學生在兩所高校錄取總人數中所占比例仍高達僅40%。也就是說,為了達到貧困學生招生人數基準,牛津與劍橋還需要招收更多來自公立中學的學生。牛津須在現有人數基礎上增加24%,劍橋需增加18%。 報告中還羅列了牛津與劍橋大學中貧困生錄取問題最為嚴重的學院,其中的大部分學院招收的公立學校學生比例不到50%,比例最高的也不到75%。 這份報告也引發了另一位貧困生錄取問題的親身經歷者戴米安·雪諾(Damien Shannon)的關注。2013年雪諾指控牛津大學圣修學院(St. Hugh college)在篩選研究生時,以財力證明變相排除貧困學生。他指出,要申請牛津大學的碩士學位除了要有證明有能力支付昂貴的學費之外,還必須出具一年有能力支付12,900英鎊生活費的財力證明。如果無法提出證明,牛津將不會考慮給予入學許可。雪諾指責牛津大學“歧視窮人就學”。 在法庭上,盡管最初牛津大學態度強硬,但后來還是同意庭外和解。最終,牛津接受了雪諾的入學申請,并重新修改了學校相關政策。目前雪諾任職于英國政府部門。 對于許多家境貧困的年輕人來說,“牛劍教育”仍然是他們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雪諾發現,那些錄取問題較為嚴重的學院,基本都是由學院方面,而非教授做出錄取決定。他認為:“最富裕的學院錄取最富有的申請人,這絕不是巧合。” 報告將于12月27日公開發布,社會流動與兒童貧困委員會要求牛津和劍橋大學采取更多的措施,增加公立中學錄取人數,方法之一就是將學生的綜合數據(contextual data)作為參考標準,即申請人的成績和A級考試成績等信息。 雪諾最近在倫敦帕丁頓學院(Paddington Academy)為那里正在申請牛津與劍橋的中學生做了一場演講。他說:“綜合數據其實并不是一種新的評估方法,外交大臣大衛·米利班德(David Miliband)當年就是憑借綜合數據被牛津大學錄取。既然30年前這種方法行之有效,那么現在也同樣適用于家庭貧困的學生。” 在公立中學招生比例最低的學院: 圣基督教會學院 (牛津大學) 42.2% 三一學院 (牛津大學) 44.3% 圣彼得學院 (牛津大學) 47.1% 羅賓森學院 (劍橋大學) 47.4% 大學學院 (牛津大學) 48.3% (實習編譯:魏靜薇 審稿:劉洋)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蘇州一知名校長演講詞被訴抄襲 稱系對方敲詐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招首批博士研究生
·UIC現向教育主管部門申請開設研究生課程
·2024年韓國大學畢業生近80萬 文理專業供需失衡
·牛津劍橋被指存招生歧視 以財力證明排斥貧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