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促進民辦教育發展要出新招 對于敢于率先吃螃蟹者,應當豎起大拇指,無論是對于敢于打體制內主意并善于從制度設計層面出招的浙江,還是對于在制度出臺后敢于從體制內出走的人。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根據浙江省人力社保廳、省教育廳、省衛生計生委近日發布的《關于促進公辦與民辦學校、醫療機構之間人才合理有序流動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從2016年起鼓勵支持在編公辦學校教師、醫院醫護人員解除或終止事業單位聘用合同,流動到民辦學校、醫療機構工作。上述人員可選擇繼續參加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或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所在單位不得限制人員流動。 促進人才向民營機構合理流動,居然打體制內的主意,浙江此次可謂出新招了。以前不是沒人想過打體制內的主意,但由于體制內人員享受各種福利保障甚至特殊照顧,很少有人愿意主動離開,光打主意沒有好的招數也沒用。其實,浙江早在2013年就開始打主意了,當時出臺了兩個文件,主要用意也是鼓勵公辦與民辦學校、醫療機構之間人才合理有序流動。但當時國家層面還未開始實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公辦機構人員的“鐵飯碗”意識依然很濃,盡管不少民辦教育、醫療機構的薪酬待遇比公辦機構有優勢,但鮮有人邁得開步伐。如今,實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后,養老金“雙軌制”不再,意味著曾經被許多人羨慕的公務員(課程)、教師、醫生的“鐵飯碗”被真正打破,原來讓大家留戀的體制內的身份優勢也將逐步失去,這個時候出招,自然是時機正好。 招是好招,時機也正好,但還會有人懷疑這些招數能否靈驗。其實,招數靈不靈驗,還要與當地的具體情況和背景條件結合起來看。在浙江這些經濟發達地區,不但很多民辦醫院采取了高薪聘請專家醫生的方式,很多民辦學校也高薪招聘校長和骨干教師。之前確實有人囿于“鐵飯碗”的觀念,加上一些公辦機構對人員外流有嚴格限制,所以很多人心動卻無法行動。但如今,當“鐵飯碗”所附帶的保障尤其是退休后的保障再無體制內特有的優勢后,人才流動自然會按照市場原則用腳投票。現在不少公務員甚至身居要職的官員紛紛辭職“下海”,便是此理。試想如果原在編公辦學校教師、醫院醫護人員流動到“兩民機構”后,還可選擇繼續參加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在養老保險上享受和體制內人員一樣的待遇,而在新的民辦機構又能拿到更高的薪水并獲得重用,職業發展站上新的臺階,有什么理由不去嘗試一下呢? 說是新招,很重要一點是因為這也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新招。促進教育均衡,不但要注重地區均衡,更要注重類別均衡。以往地區均衡更受重視。各地都推行公辦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但基本只限于公辦學校系統。事實上,若能想方設法在促進公辦和民辦教育之間的均衡上做一些文章,更有創新意味。筆者前段時間恰好在浙江調研,了解到在推行地區均衡方面,浙江在全國來說已經算是走在前面了。此次圍繞類別均衡做文章,更是想法超前,值得肯定。若能通過公辦、民辦師資的合理流動,將促進民辦學校更好發展,縮小其與公辦學校之間的差距,更穩妥地推進教育均衡發展。 當然,叫好之余,也要冷靜分析。浙江的新招真正落地,還有幾個現實問題不得不面對。首先,雖說“鐵飯碗”開始被打破,但不少體制內之人畢竟還抱著幻想或感覺前景并未明朗,未必馬上將心動轉化為行動。其次,一項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考慮其他制約因素。拿杭州市來說,公辦學校人員編制嚴重緊缺,在這種情況下盡管文件規定所在單位不得限制人員流動,但關系到利益博弈,流動發生之時公職人員能否心甘情愿,還要打個問號。最后,新招畢竟是新招,能否形成經驗并全面推廣,還有待考察。因為我國地區之間差異很大,并不是所有地區都具備浙江民間資本和民營機構那樣足夠的經濟吸引力。 不管怎樣,對于敢于率先吃螃蟹者,還是應當豎起大拇指的,無論是對于敢于打體制內主意并善于從制度設計層面出招的浙江,還是對于在制度出臺后敢于從體制內出走的人。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中國教育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福州大學音樂學專業2016年招生簡章
·美國工作簽證附加申請費上調 中國學生“叫苦”
·校服腐敗利益鏈條:文件“開道”教育部門“揩
·重慶大學:構建“互聯網+學生工作”新平臺
·減少對科研創新和學術活動直接干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