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在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報道中心接受采訪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范昭/攝 河南商報記者王琦李江瑞首席記者趙強 談論教育,寄語河南……3月9日晚,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在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報道中心接受省內媒體采訪。 施一公建議著名高校和一流科研院所進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他說,他有一個夢想,河南要創建一批一流大學。也許5年之后,這些大學變成中國知名的大學;10年之后,成為中國著名大學;20年之后,引領中國教育發展。 談 河南發展 希望河南能成為 教育和科研大省 “在河南代表團的全團會上,聽代表講了河南的發展情況,感到很振奮!”施一公說,對于河南這樣一個人口大省,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令人驕傲,河南人民真了不起。 他根據看到的資料說,河南的情況可以用“三個大省”來總結:經濟大省、新興工業大省、農業大省。 施一公坦言,作為一名河南人,作為一名深深愛著河南的學者,他希望河南能夠成為教育和科研大省。 寄語 “總的來講,河南人口多,經濟對國家的貢獻也不小,糧食的貢獻更大,經濟發展形勢也不錯,似乎到了一個該在高等教育、前沿的高等教育發力的時候了。中國經濟要轉型,河南的經濟也要轉型,這都需要人才來帶動,而人才來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希望河南盡早在這方面布局。” 談 大學建設 建議著名高校 進入鄭州航空港區 “河南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的發源地,作為中國的縮影,科教不能引領中國,不能排在第一梯隊,我心不甘。”施一公說。 施一公說,河南發展教育,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河南有一大批在海外的科學家,各領域的專家、教授,如果有合適的政策和環境,他們中很多人會愿意回到河南,幫助家鄉做建設。但是現在很難,即使有配套政策,軟環境和文化氛圍還是比較差。 他說,我們一定要花一些氣力,創造這樣的軟環境和文化氛圍。比如,規劃創建一批一流的大學和科研院所。他建議著名高校和一流科研院所進入鄭州航空港區。 寄語 “我有一個夢想:有一天,全省做了規劃,河南要建設三所一流大學。省里很支持,市里支持,企業家也支持。我們河南人同心協力,建起一批優秀大學。也許5年之后,這些大學變成中國知名的大學;10年之后,成為中國著名的大學;20年之后,引領中國高等教育和研究型大學的發展。” 談 科教興省 規劃科教興省戰略 我們要未雨綢繆 創建大學需要很長時間嗎?“一所大學如果機制好,很快就可以起來。”施一公說,“我們河南在海外有這么多的人才儲備,如果我們下決心創造出一個優秀的環境去吸引人才,我對創辦大學的未來是很樂觀的。” 創建大學需要很多的資金投入嗎?施一公認為,以河南的財力,不需要去特別地緊縮開支。當然前期幾十個億是需要的,建成以后還要每年投入幾個億支持一段時間,這樣的學校是可以很快發展起來的。 寄語 “我為我是河南人驕傲,以河南對國家的貢獻驕傲,以河南創造的奇跡驕傲。但美中不足的是河南還沒有規劃一個科教興省的宏偉戰略,錢多的話可以多投入,錢少的話可以少投入,但我們要未雨綢繆。河南的發展,以及未來與其他省份的競爭,都需要強大的科教做后盾,這樣我們才有底氣。” 談 大學生創業 創業前要知道 自己的優勢在哪 施一公平時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學生創業的? “我不是創業的專家,我只是作為一個老師來給自己的學生提一些建議。”施一公說,大學生創業是因人而異的,要慎重考慮,“有人會以比爾·蓋茨來舉例,但是他在從哈佛退學去創業之前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充分的技術準備的,也征求了父母、朋友的意見。” 寄語 “我會告訴我的學生,創業前,要知道自己哪個地方強,哪些是自己的優勢。學校不可能去教授一些創業中很具體的事情,最多只能告訴他一個行業、產業的大致情形。” 采訪花絮 成為清華副校長后,怎么平衡科研和行政事務? 記者問起施一公的近況。他說,去年的科研進展很順利,談到了去年夏天“施一公研究組剪接體的三維結構RNA剪接的分子結構基礎重大成果”的發布。 “這項成果的確很重要,意義重大。去年是我的本命年,能取得這樣的科研突破讓我很開心。”施一公說,今年還會有一些重大的科研成果。 成為清華副校長之后,施一公增加了一些行政工作量,他主要負責外事工作,但總體來說和科研沒有太大沖突。“我一向崇尚教學,每年在清華都有很多講課任務,即使做了副校長,也不會影響講課,教學工作量也不會減少。” 怎樣平衡教學、科研和行政事務?施一公說,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教師的天職就是培養學生。即便是學校的行政工作,也是圍繞教學和科研展開的。必要的行政工作能讓學校變得更好,他也力所能及地去做些工作,雖然擠占了一些休息時間,但他感到很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