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前位置:評價網 > 國際會議專題 > 新聞報道 > 正文 |
|
||||
|
||||
【科學時報】專家熱議大學排名:不僅是好奇心的滿足 “(大學)排名之所以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現象是因為每所高校都有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愿望,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出國留學,一些國家把吸引大量海外學生作為增加收入的國家戰略,在全球競爭中(大學)排名可以用來吸引最優秀的學生和教師。”在前不久舉行的第六屆科學計量學與大學評價國際研討會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主任、研究員Robert J. Morse在談及大學排名何以成為一個全球性現象時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自1983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首次發布最佳大學排名,已經超過25年了。 現代大學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大學排行榜出現不過幾十年,目前超過30個國家都有不同形式的排名,并且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圍繞大學排名,也產生了很多爭議。Morse認為,有關排名的爭議將會繼續下去;學術界將對國家和全球排名保持濃厚的興趣;排名主要面對的群體包括學生、家長及校友。作為《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評價的主要負責人,Phil Baty認為:“我們應該得到一個更為嚴格、健康、透明的排名,使之成為嚴肅的支持決策和管理的工具,而不僅僅是每年一度的好奇心的滿足。” 科學計量學與大學評價國際研討會是一個連續性的由國內外權威機構聯合主辦的高層次論壇,代表著科學計量學與大學評價領域的國際學術前沿和水平。第六屆科學計量學與大學評價國際研討會由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主辦,國際科學計量學與信息計量學學會(ISSI)、《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NEWS)和國際排名專家委員會(IREG)合辦。大學排名是本次會議的熱門話題。 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主任邱均平說:“大學排名是國際上的普遍做法和趨勢,中國也不例外。沒有科學的評價就沒有科學的管理,沒有科學的管理就沒有科學的發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第33條和第40條都明確提出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改進教育教學評價,加快推進專業評價,鼓勵專門機構和社會中介機構對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課程等水平和質量進行評估,建立中國特色的學校評價模式。我們這次會議的意義就是貫徹落實中長期規劃的精神,推進科學計量學和大學評價的結合。” 在本屆會議上,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RCCSE)發布了2010年最新的世界一流大學與科研機構學科競爭力評價報告。針對有人問為什么把科學計量學和大學評價這兩個事物放在一起,是不是因為自己搞這個領域的所以就把它們聯系在一起,邱均平表示,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網絡計量學、知識計量學,稱為5個計量學,簡稱“五計學”。其理論、方法、指標、模型以前主要在科研管理、科研評價領域里面應用,后來擴展到了教育評價學、企業評價里面,評價的引用領域不斷擴展。社會對評價是很需要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也提出了評價的一個很重要的用途,提出了怎么去建立中國特色的評價體系,什么是中國特色的評價體系。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主編Phil Baty認為,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歷史背景之下,進行世界大學排名就顯得非常必要。排名結果可以服務于國家的評審系統,可以鼓勵教育機構從內部對話變成參與廣泛的國際討論,也可以促進科研合作以及教師和學生的交換工程。 英國QS調研公司主任、學術顧問委員會召集人Martin Ince強調,大學所承擔的主要任務有教學、科研、開拓思想、培養有用的人才,因此,應該主要從這些方面來進行評價。世界大學排名的服務對象主要是高校管理者和學生兩大群體。進行世界大學排名是非常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一項活動,從未來發展趨勢來看,世界大學排名的重要程度會日益提高,公信度和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但Martin Ince也提醒大家,世界大學排名不可能直接告訴高校及其管理者如何去做,而是為大家提供一些定量化的參考依據。高校管理者需要對世界大學排名給出的數據進行分析,同時結合自身的實際,找出對其發展有指導價值的信息,以提高決策和規劃的科學性。 自2004年開始,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每年都對中國大學及學科競爭力進行計量和評價,并得出一系列的排行結果和研究結論。截至目前,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已經連續發布了7次《中國大學及學科競爭力報告》。華中師范大學信息管理系副主任王偉軍教授認為,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之下,國家對于高等教育事業的投資不斷增長,與此同時,整個社會,從政府、企業到普通民眾,對高等教育的關注也日益增強,人們越來越關心高等院校的辦學質量、科研水平及其競爭力和影響力,希望看到具有社會公信力的評價報告,這種現實和強烈的社會需求正是我們開展大學評價的出發點所在。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教師素質訓練中心主任譚細龍指出:雖然大學評價在中國已有20多年的歷史,但是目前只有一種評價綜合類大學的指標體系。對于中國多層次大學共存的特點,這個評價體系的效率顯然是不理想的。他認為,應該對大學評價的指標體系進行分類,不同類型的大學應該采用不同的評價體系,同一類型不同層次的大學也應該采用不同的評價體系。 日本廣島大學教授黃福濤介紹說,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就歐洲絕大多數國家而言,有關質量保證活動的目的基本上經歷了由最初側重績效過渡到了強調提高質量,進而主張將兩者結合的過程,要求大學在履行績效的同時,通過建立和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提高大學教育的質量。他建議中國在評價高等教育時應該“更加重視績效和學生學習成果、院校自身是否建立了內部質量保證機制,以及這些機制是否有效發揮了作用”。 黃福濤認為,有必要吸收更為廣泛的人員參與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相關活動。從高校內部來看,應該形成一定的校園“評估文化”氛圍;從高校外部來看,外部評估機構應該吸收來自社會各界代表或相關人員參與評估等活動,通過征求有關人士的意見,邀請他們監督評估過程或公開評估結果等,使社會各界關心了解政府和高校開展質量保證的意義。 他強調,更為重要的是,應該把高校視為質量保證的主體,在尊重高校辦學自主權以及不妨礙高校教學和研究的前提下,將來自外部的評估與高校自身開展的質量保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固然重要,增加高校辦學透明度,強調績效,面向社會辦學,接受社會的監督和評判,對于提高高校辦學效率、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和聲譽也具有重要意義。應該鼓勵各院校基于自身特點和著眼于消費者或社會其他方面的要求,開發符合自身發展的質量目標。 《科學時報》 (2010-12-03 A1 要聞)
|
||||
【中國科教評價網www.ssjzs.com專題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發布者:wuhu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