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前位置:評價網 > 國際會議專題 > 會議簡報 > 正文 |
|
||||
|
||||
專家發(fā)言(八)
發(fā)言人:陳 浩
主 題:2003—2007年中國大學科學研究效率的實證評估
11月6日上午,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管理學院的陳浩同學作了題為“2003—2007年中國大學科學研究效率的實證評估”的報告。
首先,陳浩同學闡釋了其前期的實證分析的采用的方法,具體過程等。指出此次分析采用C2R 和BC2模型,利用Sueyoshi所提出的數據包絡分析窗口方式,對中國地區(qū)高校動態(tài)科研效率進行了評價。
接著,陳浩同學用圖表的方式直觀地展示了研究結果,即東部地區(qū)動態(tài)TE、PTE、SE數值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剛好相反。
最后,通過分別對比東部、中部、西部、全國的TE、PTE、SE結果,陳浩同學指出,應該將更多的投資注入中、西部地區(qū)高校。同時指出,利用該方法分析高校科研效率時,為了得到更理想的結果,應該同時考慮到動態(tài)效率分析周期、效率改變趨勢及不同模型范圍的影響。具體來說,運用視窗分析時應考慮窗寬、全距等因素。
(文/伍 超)
專家發(fā)言(九)
發(fā)言人:劉玉仙 副研究館員
主 題:科學計量在中國國際協(xié)作領域內的研究
11月6日上午,同濟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劉玉仙作了以“科學計量在中國國際協(xié)作領域內的研究”為主題的報告。
劉館員運用Q-指數作為合作中的國際化指標,在中國科學計量學領域內,通過對在國際合作基礎上的共同署名網絡的研究,分析了中國的科技研究國際合作現狀。
首先,劉館員介紹了XXXX的相關背景知識和算法;然后具體講解了數據收集和分析過程;之后介紹了中國在WIBS領域里國際合作的主要特征;再次,分別對涉及到國際合作領域的組織;中外研究人員的二分網絡組成;在國際協(xié)作網絡背景下的全球Q-指數與局部q-指數分析。
結果顯示,只有小部分研究人員在國際上比較活躍,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組成了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科研溝通的橋梁。以下三個機構在對外國際交流中處于比較明確的主導地位:信息研究所、大連理工大學和河南師范大學。
(文/駱蓉)
專家發(fā)言(十)
發(fā)言人:高 霞
主 題:知識擴散網絡模型:以h 指數文獻為例
11月6日上午,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高霞做了“知識擴散網絡模型:以h指數文獻為例”為主題的報告。
首先,高霞指出基于差分方程的流行病學模型(思想的傳播類似于流行病的傳播)在微觀層次上,對于個體傳播知識的非異質性和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考慮不足。基于此,高教授提出了從時間維度建立基于個人引用的直接網絡模型,認為其研究將加強對知識擴散的理解和擴大引用分析的視角,并通過對H指數文獻的實證研究說明了該模型應用于科研擴散分析的可能性。
然后,高霞詳細介紹了其實證研究方面有關數據和方法的問題。接著,高教授分析了其基于個人引用的直接網絡模型。
最后,高霞詳細介紹了其實證研究分析結果:(1)一個基于時間維度的h指數文獻的引用關系圖;(2)一個典型S形狀的擴散曲線圖(以時間為橫軸,以引用率為縱軸),可以分為引入、成長、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3)h指數文獻網絡模型中個體閾值分析結果。
(文/黃立平)
|
||||
【中國科教評價網www.ssjzs.com專題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發(fā)布者:秋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