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前位置:評價網 > 大學排行榜 > 評價與管理 季刊 > 2010-第4期 > 正文 |
|
||||
|
||||
大會專題報告 (十二) 主講人:王偉軍 教授 主 題:中國大學評價的做法與結果分析 2010年11月5日下午,華中師范大學信息管理系副主任王偉軍教授作了以“中國大學評價的做法與結果分析”為題的學術報告。
![]() 自2004年開始,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每年都對中國大學及學科競爭力進行計量和評價,并得出一系列的排行結果和研究結論。截止目前,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已經連續發布了7次“中國大學及學科競爭力報告”,該系列報告在國內乃至國際上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權威性。王教授從目的和意義、指標體系等幾個方面系統、全面地介紹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的具體做法,并以2010年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的結果為例進行分析,探索中國本科教育的發展現狀和變化規律。 首先,王教授介紹了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開展大學評價的目的和意義。王教授認為,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之下,國家對于高等教育事業的投資不斷增長,與此同時,整個社會,從政府、企業到普通民眾,對高等教育的關注也日益增強,人們越來越關心高等院校的辦學質量、科研水平及其競爭力和影響力,希望看到具有社會公信力的評價報告,這種現實和強烈的社會需求正是我們開展大學評價的出發點所在。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開展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評價的目的主要是想通過科學的評價摸清高校科研資源、力量、成果、效益及影響力等方面的分布和發展情況,找出各個高校及其學科專業的比較優勢和現實差距,明確其改進重點和發展方向,為有關政府部門、高等院校和社會投資者的決策和管理提供依據,為社會各界了解和選擇學校提供參考。 其次,王教授為大家展示和分析了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所采用的評價指標體系。科研的投入決定科研產出,而科研的投入與產出又必須講求效益。因此,投入、產出、效益是影響科研競爭力的基本因素,所以,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以“投入—產出—效益”為主線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社會調查法、模糊層次分析法等多種統計和計量方法得出了三級評價指標與權重,并邀請了國內諸多的科學評價專家學者對此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充分地分析和論證。目前,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的大學評價系統共包含6個評價指標體系,是國內最為全面、系統和詳細的大學評價指標體系。 最后,王教授以2010年最新發布的中國大學與學科專業評價結果為例,探討了目前中國本科教育的發展現狀與變化規律。2010年大學評價是以2009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名單為準,進入此次評價的大學共有980所。其中,重點大學119所,一般大學599所,民辦院校262所。從中國大學教育地區競爭力排行榜、中國重點大學競爭力排行榜、中國一流大學競爭力排行榜、中國一般大學競爭力排行榜、中國民辦院校競爭力排行榜、中國大學科技創新競爭力排行榜、中國大學人文社科創新競爭力排行榜、中國重點大學分學科門類競爭力排行榜、中國大學分學科門類競爭力排行榜、中國大學本科教育分專業競爭力排行榜等10個角度產生了201個排行榜。多視角、多層次、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國大學及學科專業的建設水平和發展現狀。 與以往相比,2010年的大學評價工作在保持基本穩定的基礎上,更加全面、系統、深入,數據量更大、分析角度更多,得出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結論。同時結合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多年來所積累的評價結果和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和啟示:第一,我國教育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衡;第二,中國大學教育地區競爭力與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符;第三,重點、一般、民辦三類高校層次突出,分別有不同的目標和重點;第四,中國大學發展的主要方向是:質量、效益和國際化,這也是2010年中國大學與學科專業評價報告中所得出的最為重要的啟示。王教授認為,對于中國大學,尤其是中國重點大學來說,在未來的發展和建設中一定要堅持“質量、效益、國際化”的發展方向,才能提高自身競爭力,才能早日躋身于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 (文/溫芳芳)
【查看全文pdf文檔】(文件較大,如無法直接打開,請點右鍵,再點目標另存為,下載到本地查看) |
||||
【中國科教評價網www.ssjzs.com《評價與管理》季刊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發布者:qiuyu] | ||
相關閱讀:
·大會執行主席、武漢大學副校長謝紅星教授致歡迎辭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張碧暉教授講話
·華中師范大學副校長楊宗凱教授致辭
·國際科學計量學與信息計量學學會(ISSI)主席Prof. Ronald Rousseau講話
·關于我國高等教育形勢與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幾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