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寒風瑟瑟的11月,中國人民大學這座著名學府也經歷了一次“寒潮”。原招生就業處處長蔡榮生持假護照“跑路”被抓,又一個“左手拿先進,右手拿現金”的負面形象浮出水面。 自主招生“黑幕” 今年9月份,中央巡視組進駐的時候,就已嗅出人大招生的腐敗氣味。 當時,巡視組在向校方反饋時指出,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方面,懲防體系建設特別是財務管理、領導干部薪酬管理、自主招生等方面存在薄弱環節。 “據說當時巡視組收到了大量反映領導干部問題的舉報材料。”中國人民大學一名教師對新金融記者表示。 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央巡視組在第一輪巡視中唯一進駐的高校,而蔡榮生也成為巡視組離開后第一個被確認協助調查的中層干部。 打開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的招生網站,一條標有“特殊招生”的導航頗為顯眼。在10個門類的“特殊招生”中,作為蔡榮生被調查主要原因的“自主招生”也位列其中。 所謂的自主招生,是指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額,針對有特殊才能的學生,高校自行組織考試,通過選拔的學生可享受高考()降分優惠。2003年,教育部()在普通高校招生工作中啟動自主選拔錄取改革后,中國人民大學成為改革試點之一。 就在改革的這一年,蔡榮生出任該校學生處處長、就業指導中心主任。2年后,蔡榮生任招生就業處處長。至此,他開始了長達8年令人“艷羨”的招生工作。 自主招生的初衷是為了讓高校根據不同省份之間的生源情況對招生計劃進行動態調整,對于當年生源好的省份可以利用機動指標再追加招生計劃。然而,事實上從誕生那一天起,自主招生就與權力緊密相連。 改革后,在招生規模控制方面,教育部要求部屬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不超過5%。2006年,教育部規定“考生人數較多且生源質量好的高校可以有所擴大,各校應將其作為‘預留計劃’的一部分單獨公布,并報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備案”。2012年,教育部對自主招生候選人數量設置了上限——規定“原則上控制在自主招生錄取計劃數的120%,最高不超過200%”。 翻開中國人民大學的自主招生計劃,2006年規定“不超過5%,若生源質量好,可有所突破,由學校從機動計劃中予以安排”,2007年規定“不超過10%”,2011年規定“選拔時重點向素質教育開展好、新課程改革推進快和采取考前填報自主選拔錄取志愿的省份適當傾斜”。 從最初的定點學校推薦,到學生可自薦報名,再到針對縣及縣以下農村高中應屆生的“圓夢計劃”推行,2003年至2013年這10年間,學校對學生的選擇權體現得越來越充分,走進這一“特殊政策”圈子的學生覆蓋面越來越大。 一名中國人民大學教師對新金融記者表示,本科階段學校每年的招生計劃在3000人左右,但向各省分配招生指標之前會預留1%的名額用作機動指標。“這個比例已經很高了,這1%的比例就是幾十名學生,有很大的人為操作空間。” 有一位參加過人大藝術特長生考試的學生曾對外表示:“跟清華等其他學校不同,人大藝術生考試時,評委和考生之間是不拉簾子隔開的,評委和考生互相都能看得見。很容易有貓膩。” “聽說這兩年人大藝術類的行情是‘100萬’。”該學生說。 “學校和學院都有一定的補錄名額,破格和補錄是在校級最低分數線公布之后進行的,沒有公開申請程序,只能是憑無從得知的‘標準’圈點錄取對象。”一位高校教師揭開了自主招生的秘密。 “補錄過來的通常是最后到學院報到的,這些學生的名字不會出現在錄取名單上。”該教師說,“而正常錄取的學生都會在錄取名單上顯示,名單由學院院長簽字上交到學校匯總”。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人民大學自主招生內幕曝光:11歲富二代上本科
·自主招生成權力尋租溫床 革新在潛規則前變味
·北大自主招生首次由學院“出頭”
·不能讓自主招生變成腐敗通道
·不能讓“自主招生”變成“自主尋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