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漲學費了!還未開學,這一消息就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包括江蘇、寧夏、浙江等在內的六省紛紛上調學費,少則漲一成,多則漲五成。 原因 教育培養成本攀升、高校債務負擔過重 在寧夏六盤山中學校門口,聽到漲學費的消息,一位高三學生家長表示擔憂:“我家年收入剛過2萬元,供一個大學生,一年下來要1萬多元。家人還要生活,確實有壓力。”據了解,這所學校的學生主要來自寧夏南部山區9縣區的農村,他們的生活狀況基本代表了寧夏經濟最困難的學生家庭。 “以寧夏固原地區為例,2013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6.7元,平均學費若漲到5059元,大部分農村家庭難以承受。”曾參加過寧夏高校學費調整聽證會的張建梅告訴記者。 從去年開始醞釀漲價的山東省,對今秋入學的新生,也普遍上調收費標準。今年考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音樂學專業的小張算了一筆賬:按去年學費標準,一年6700元,四年要交學費26800元,今年漲價后一年學費變成9200元,四年就要交36800元,整整多出了10000元。 記者了解到,在上個世紀90年代,高校曾普遍上調了學費。以1999年為例,《中國教育統計年鑒》顯示,當年普通高校生均交納學費比1998年上漲了40.3%,到2000年,普通高校生均交納學費達3550元。此后,全國不少高校收費逐年上升。至2007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要求“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今后5年各級各類學校的學費、住宿費標準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相關標準。”這一被喻為“限漲令”的文件,遏制住了高校學費上漲的勢頭,使得高校學費連續5年未有上漲。 “限漲令”限制的年限是從2007年到2012年。因此,2012年后,多地開始醞釀高校學費上漲。 記者了解到,教育培養成本的節節攀升,是高校對于學費上漲給出的主要理由。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在校人數十幾年間增長了3到4倍,高校教學科研設施與師資力量也需及時跟進,其中資金投入不可小覷。 以寧夏為例,2013年10月,自治區物價局價格成本調查監審局對寧夏4所高校教育培養成本監審顯示,寧夏生均教育培養成本從2005年—2007年的1.51萬元,上漲到2010年—2012年的2.026萬元,漲幅達34.17%。 “盡管寧夏財政對高校投入從2000年的1.49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7.32億元,年均增長22.70%,但仍難滿足高校發展需要。寧夏高校學費標準,自2000年以來一直沒作系統調整,這與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和財政承受能力不相協調。”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財務處調研員姬建義說。 有分析指出,一些高校債務負擔過重,也是高校學費上漲的原因之一。“近年來,學校建新校區,增加教學設備,提高教職工工資,花錢地方太多了,但國家財政撥款又有限。目前,省屬高校基本都背著高額貸款甚至債務。”山東一所高校的老師透露。 生均教育培養成本上升、學校其他各項投入增加,都讓不少高校支出增加。而從收入角度來看,盡管目前高校收入來源日益多元,但學費依然是高校收入的最主要構成。“一所運行合理的大學,其經費來源應該主要包括政府投入、學費、社會捐助和學校創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但中國高校的經費來源中,社會捐助和高校創收很少,運轉主要靠政府和學費”。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20日在接受人民網強國論壇訪談時也介紹,對于高校的“收”來說,大頭是財政撥款,一般而言,尚未上漲的學雜費占高校總收入的1/4,有的一些省份為1/8,上漲之后的學雜費,在高校收入比重約為1/5到1/3。 因此,張力認為,學費上漲帶有恢復性,其政策依據可以從教育規劃綱要中找到一些答案。綱要中已明確講到,要完善非義務教育培養成本的分擔機制,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培養成本和群眾承受能力,調整學費標準。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甘肅靖遠“金榜題名宴”引發疑似食物中毒
·湖北高招辦:不報到者將被注銷錄取資格
·高考復讀生年花費15萬元:揭秘天價高考復讀班
·四川省教育考試院:錄取不報到是毀約行為
·2014年安徽高考招生工作結束 錄取率為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