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一名大三的學生,看到了杜克海同學的迷茫之后,也對自己大學三年的生活做了個簡短的回顧和反思。 首先,我想說說自己對“考證”的一些看法。毫無疑問,“考證”的熱潮確實給大學教育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不排除能力和證書不符的情況,但是從客觀角度冷靜分析一下,這種證書還是具有一定價值的,擁有某種證書至少證明你曾經擁有過這種能力(不然在畢業生百萬大軍中如何區分每個人水平的不同)。沒有證書和那些一直鄙視考證的人,我不知道用什么證明他們擁有某種能力。其實,不妨把準備考證的過程當作是一個學習和鞏固的過程,這樣,我們一直壓抑的內心也許會釋然一些。 杜同學說“試圖尋找一種自由輕松的大學生活,總是在想我能不能為‘自己’讀點書,這也是對沉寂、苦悶、茫然的大學的反抗。”我也深有同感,總想著找到一種靜謐而又充滿激情的大學生活,“中國的大學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 誠然,中國的教育制度的弊端越來越顯露,大學和社會的脫軌成為畢業生和社會的痛楚。另一方面,從社會的角度來講,90后已被社會賦予了更多貶義的色彩。作為90后,社會前進得很快,我們卻仍然被動地踏著70后和80后的步伐(看看大學究竟教會了我們什么,改革了很多年,教育仍然那樣的不容樂觀),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夠承擔起社會賦予的重任。 社會把太多的重擔甩在了90后的身上,可社會為什么不自問一下,你們留給了我們什么?人們對金錢趨之若鶩的追求,炫富、貧富不均、學術造假、貪污腐敗等各種丑惡現象頻出,讓人們感覺能在社會找到的“榜樣”越來越少。我們努力拼過了初中和高中,走進大學準備喘口氣的時候,看看殘酷的現實和就業的壓力已容不得我們遲疑,我們又一次揚帆起航準備再一次奮力搏斗,但這一次卻找不到了方向,只感覺被拋在了大學的泥潭里奮力的掙扎。 我是學理的,我所就讀的高校在國內也算數得上,可是在學校沒感覺學到什么特別有用的知識。 就像《思想品德與道德修養》系列課程是每個中國大學生的必修課,可道德和良好行為不是從書上得來的,也不是被規范出來的,而是從老師、前輩們的一言一行中被感化和自身的思辨中培養出來的。 身為一名大三學生,一邊咒罵著大學教育的時候,一邊又不得不自己去學習一些以后工作所需要的知識,以免被社會“淘汰”,也曾經為了考證努力過,也曾經去找過實習的地方,也曾做過兼職,想被社會所認可,也曾思考著未來,也一直企盼在迷茫找到自己的位置,雖然很迷茫,但仍然在奮斗。 (中國青年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女碩士畢業后再度高考成為大專生(圖)
·專科生考研心路:改寫命運的只有自己
·碩博都為結婚愁:相親會三成人全程戴面具
·你出國我考研:愛情正經受考驗
·考研三戰 我的悲情誰能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