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10月25日電(記者 錢榮、王海鷹)濟南市部分小學老師日前舉行了一場小學生習作研討會,學生作文謊話多、八股氣濃成為老師們討論最多的話題。而不少家長也向記者反映,時代在發展,小學生作文命題卻數十年不變,很多不切實際的作文題目等于引導孩子們說謊。教育界人士認為,小學生作文“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如何保護兒童的童真、童趣,釋放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應是小學作文教學深思的問題。 命題程式化學生沒興趣 《我的老師》《記一件難忘的事》《暑假見聞》……這是濟南市舜耕小學一位語文教師列出的學生不感興趣的作文題目。 “很多學生的日記、周記都寫得不錯,生動有趣,但是命題作文卻往往千篇一律,沒有新意。”濟南市舜耕小學語文教師黃欣說,她在教學中發現,由于命題程式化,離生活太遠,很多學生都對作文沒有興趣,甚至厭煩。 而濟南歷下區一位家長也反映,時代在發展,但是現在小學生的作文題目卻仍然停留在過去。“像‘記我難忘的一件事’‘我熟悉的一個人’‘我的家鄉’等等,我們小時候寫過的作文題,現在孩子們仍在寫,了無新意。而且,這樣的作文題無論是作文書還是網上都有不少的范文,拿來照貓畫虎,就能得高分。” 這位家長認為,作文的目的應該是鍛煉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但是現在作文不鼓勵創造,不鼓勵個性,按照既有套路寫、中規中矩的,能拿高分,而那些有創意的作文,則可能被老師視為另類、打入冷宮,時間長了,大家都寫“作文體”,寫老師一定是“白發蒼蒼,帶病工作”,寫難忘的事,一定是“我學會了做飯、騎車……”寫結尾一定是“通過這件事,我想到了……”等等,成了新八股。“這樣的作文,培養的不是寫作興趣。” 濟南市教研室小學語文教研員江洪春認為,在傳統的習作教學中過分強調文章的思想性和意義,實際上限制了學生的寫作空間,這也導致了作文的千篇一律和“八股化”,讓孩子越來越厭煩寫作。 謊言從作文開始? 除了沒興趣,最讓老師和家長們擔憂的是,孩子們在作文中編造謊言。 濟南市舜耕小學的調查就發現,目前學生習作存在著虛假化傾向和模式化傾向,在作文中,很難找到孩子應有的童真、童趣。 江洪春也曾做過一個調查,他隨便調閱了濟南一所小學兩個班級的作文,結果發現50%的作文內容明顯不真實。“我就遇到過一個學生為了將作文寫得生動、感人,寫自己爺爺得了癌癥。”他說,一些傳統的習作教學已經成為“培養”學生說假話的溫床。 濟南市中區一名五年級的小學生向記者反映,“給班主任的一封信”是他遇到的最難寫的作文題,因為只能歌頌老師,所以就要編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例,說明老師如何熱愛學生、如何教學有方等等。“編起來很苦惱,無中生有最難。要是對老師說心里話,提意見,那就死定了!” 此外,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幫孩子寫作文的家長大有人在。不少家長向記者反映,目前學校給孩子布置的很多作文題讓孩子無從下手。如讓四年級的孩子寫“家鄉的巨大變化”,讓六年級的孩子寫“中國的30年前和30年后”,孩子們駕馭不了,家長就捉刀代勞,孩子也從中學會了欺騙。 “像‘中國的30年前和30年后’這樣的題目,就是我們大人都不好把握,更何況小學生。”一位姓楊的家長說,“但是不寫孩子又沒法向老師交代,最后只得讓孩子到網上去抄。” 如何找回童言和童趣 江洪春認為,小學生作文“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陳舊的作文觀念的另一危害是泯滅了兒童的天性,使兒童的天真在習作中沒有了蹤影。兒童的童真、童趣和創造力、想象力在他們的圖畫、小制作中表現得那么充分,為什么在他們的習作中蕩然無存?這不能不說是陳舊的作文觀念導致的后果。為此,習作教學要沖破陳舊的作文觀念的牢籠,展現孩子們的童言、童真、童趣。 另外,在江洪春看來,圍繞考試進行作文教學也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得作文缺少鮮活的生命,從而讓學生心生厭煩。“小學作文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他們的生活。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不是負擔。”他說,即便在語文考試時,作文題目的設置也不妨靈活一些。 他說,近年來高考(微博)作文命題也在發生變化,老師在布置作文時,不能簡單地出個題目,而是要引導學生打開思路,通過自己的經歷、體驗從多個角度去寫作。 記者了解到,濟南一些小學目前也正在探索新的教學方式,以激發孩子們寫作文的興趣,找回童言和童趣。 濟南市舜耕小學教導主任張艷說,為了拉近學生和寫作的距離,舜耕小學嘗試著讓學生自己定作文題。同時,在教學中,很多老師也會精心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情景,鼓勵學生們以“我手寫我口,我口表我心”。即便是命題作文,通常也采取半命題方式,給孩子們自由想象和發揮的空間。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