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將班級考試成績與教師的績效考核掛鉤,已經是管理上的“庸常的惡”;再規定智商測試較低的學生成績,可以不計入考核,則是“惡上加惡”。 據《揚子晚報》報道,近期,無錫市測智商的中小學生明顯增多。原因是中小學教師實行績效工資,班級成績與教師的績效考核掛鉤,如果學生智商顯示較低,老師可以向上申請,該生成績不再計入班級成績和考核,因此,部分教師要求家長帶成績差的學生到醫院測智商。據悉,今年以來已有近500名學生測智商。目前,此做法已被無錫市教育局等部門叫停。 被斥為“比抽教鞭更加惡毒”的西安市未央區第一實驗小學的“綠領巾”事件剛剛作罷,學生“智商測試”隨即登場,前后兩起事件遙相呼應,雖不能據此判定基礎教育底線普遍失守,卻也表露出了問題的嚴重性:為了功利訴求,某些地方的教育以及教育從業者可謂“煞費苦心”,窮盡辦法。 那些逼迫學生到醫院做“智商測試”的老師,固然應該譴責,甚至從職業操守的角度考量,已經失去了起碼的自我約束,變得市儈和缺乏教師情商。但是,更深層次來看,班級成績與教師的績效考核掛鉤政策,才是背后具有驅動力的魁首。老師也好,學校也罷,其在教學管理上的行為選擇,無不要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評價體系為標準,這是不言自明的現實邏輯。 就此事件來說,如果學生智商顯示較低,老師可以向上申請,該生成績不再計入班級成績和考核由此需要追問的是,所謂“向上”申請,是向誰申請?又是誰規定的智商測試較低學生的成績,不再計入班級成績和考核?簡單地將班級考試成績與教師的績效考核相掛鉤,已經是管理上的“庸常的惡”;與之相配套,再規定智商測試較低的學生成績,可以不計入考核,則是“惡上加惡”。 正是有這種制度之惡鑲嵌在績效考核政策中,才最終導致了教師逼迫學生家長帶孩子去測智商。所以,與其一味指責相關教師,莫若將著眼點放在教育評價政策上,教育評價政策缺乏應有的“智商”,落實到具體教學行為上,就會有“缺智商”的選擇僅僅半年多,近500名學生被迫去測智商,恰恰是在拷問教育評價政策的“智商”。 “素質教育”已經實施多年,但至今分數依然是老師和學生的命根兒歸根結底,素質教育只是從形式上做改變,但教育評價始終沉浸在行政化和功利化的窠臼中。現在無錫的教師工資改革,都被有關部門套進功利化的教育評價中,可見其已成思維定式,病入膏肓。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改革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改進教育教學評價。”“探索促進學生發展的多種評價方式,激勵學生樂觀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現在“智商測試”被叫停了,但“低智商學生”成績不納入考核的“低智商”政策是誰制定的,有沒有被“一票否決”呢?如果制定不合理政策的部門不被問責,教育評價機制沒有改革上的具體動作,各種匪夷所思的校園事件還會層出不窮。 (《新京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