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祖國大西北的甘肅省慶陽市,由于歷史上和地理上的特殊性,最需要進行中小學校布局調整,同時也是工作難度相當大的地區。近年來,他們深入探索,大膽創新,在實踐中生動地回答了布局調整中社會和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為此,本報記者最近來到慶陽,就此對慶陽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盧化棟進行了專訪。 記者:如何讓教育布局調整真正成為一項惠民工程,切實維護群眾利益? 盧化棟:調整教育布局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優化教育資源,維護教育的公平。但在實際工作中又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堅決防止損害群眾利益的事情發生,給布局調整造成不利影響。為了防止在布局調整過程中鬧“一陣風”、搞“一刀切”,損害群眾利益,我們在保證總體規劃不變的情況下,因地適時進行調整,明確規定撤并學校要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堅持先建后撤、典型引導,如果有一戶群眾不同意,都要留教師繼續辦學,直至家長自愿把子女送到并入學校就讀后,方可撤并。由于我們的規劃很科學、很到位,措施很具體、又便于落實,工作中注重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和風細雨,贏得了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對布局調整的支持,使教育布局調整真正成為了一項惠民工程。 記者:教育布局調整后,學校數量減少了,學校規模擴大了,在管理上應該如何跟進? 盧化棟:教育布局調整后,學校數量減少了,學校規模擴大了,管理的難度也就相應增加了。我們積極順應變化,在管理上實行大學區管理,減少管理層次,各縣距離縣城較近的鄉鎮不設學區,由縣區教育局直接管理轄區內初中和小學,其他鄉鎮根據地理條件跨鄉鎮設立大學區,或由初中管理招生區域內的小學。學區撤銷后的富余人員,充實到督導和教研隊伍中,實行連片教研和連片督導。針對寄宿制學校數量大幅增加,辦學規模快速擴大,學校管理難度增大的情況,我們重新核定了學校人員編制,給學校調配了專門的管理人員和生活指導老師,配齊了保安和醫護人員,加強對校園安全、飲食衛生的管理,完善相應的制度,使學生學習生活和人身健康得到了有效保障。為了轉變教育觀念,提升辦學水平,我們積極實施“引強入校”戰略,倡導開放式辦學,鼓勵和指導各級各類學校走出去與外地名校建立結對幫扶關系,選派管理人員和骨干教師到名校掛職鍛煉或跟班實習,邀請名校管理人員和教師定期來校幫扶指導,高位嫁接先進教育理念,借鑒推廣成功經驗,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記者:您所倡導的“把優質教育資源變成優質教育”將以何種方式來實現? 盧化棟:首先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我們爭取市上給政策、開綠燈,暢通錄用補充渠道,近5年招錄了8000多名教師,解決了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同時,采取送出去、請進來,走下去、選上來等多種形式,形成了高校、市、縣(區)和學校“四級培訓”網絡。委托北師大、陜師大舉辦高中新課改碩士研究生班,在華東師大建立了校長、骨干教師培訓基地。從去年開始,我們準備用3年時間,委托陜師大、華東師大等重點高校,對近年招錄的非師范類教師分期分批進行專業培訓。在加強教師培訓的同時,我們堅持在城鄉學校之間開展教師對口交流,培養了一批學科骨干。 其次,支持薄弱學校發展,加大對薄弱學校的投入,著力構建“外引內聯”學校發展新模式,鼓勵市內學校強弱聯合、結對幫扶,辦出一批特色示范學校。 再其次,我們把實施好新課程改革作為加快教育內涵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加強了新課改培訓和三級課程體系建設,使課程改革常態化、規范化,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從2005年開始,我們在全市教育系統倡導開展以中華經典為主要內容的讀書活動,經過6年多時間的探索和實踐,建立了“局長帶著校長讀,校長帶著教師讀,教師帶著學生讀,學生帶著家長讀,家長帶著社會讀”的誦讀機制,提高了師生的人文素養。(記者 齊林泉) (中國教育報 齊林泉)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