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東大作報告,背景照片是父親當起她的“拐杖”。東大提供 得體的白西裝,優雅的盤發,出現在東大學子面前的中科院48歲的女教授楊佳的臉上架著一副金邊框眼鏡,掛著溫暖的笑容,顯得從容自信。“如果說我和大家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現在大家看得見我,而我卻看不見大家。我戴眼鏡從來不是為了裝飾,而是防止外傷……” 一番溫暖的開場白注定這是一次感人至深的演講。不過,在場的學生從她的“眼中”讀到的不僅僅是感動,更是對父母的感恩,對理想信念堅持不懈地追求。一個小時的演講,東大學子為她鼓掌24次。 曾經燦爛 24歲成了中科院最年輕的講師 讓在場學生有些意外,昨天演講的開場,楊佳教授的語調是輕松、活躍,甚至是幽默的。1978年高考(微博)時,楊佳還只是長沙市一名高一學生。“學校推薦我去試試,我想試試就試試。那一年,我15歲。”同年9月,15歲的楊佳邁入鄭州大學(招生辦)校門,就讀于外語系。 快樂的時光一直延續到楊佳成為一名老師。鄭州大學外語系畢業后,19歲的她成為了一名英語(論壇)教師,并第一次參加了高考閱卷。閱卷第一天,她扎著馬尾辮,穿著小碎花裙,被看門大爺攔在門外。在現場,她用河南話學起了老大爺,“學生不讓進”。同學們忍不住笑了開來,楊佳繼續用河南話說:“俺不是來玩的,俺是來閱卷的。”22歲時,楊佳考上中科院的研究生,24歲成為當時最年輕的講師。 噩夢突襲 某個清晨醒來她的眼前一片黑暗 1992年春天,楊佳眼前的世界突然變得朦朧,看書讀錯行,眼前的視野像大幕一般徐徐落下。經醫生診斷是視神經病變,失明將不可逆轉。“拿到診斷書我的父親一夜白頭。”現場氣氛隨著楊佳老師的不幸遭遇變得凝重起來。“北京新圖書館的圖書證剛剛拿到手中,我最喜歡讀書,可是眼睛已經看不見了,對陽光的感覺也越來越遲鈍,終于在一個早上醒來后眼前一片漆黑,我真希望這是一個夢,但是卻永遠醒不過來了。”隨之而來的還有婚姻的破裂……楊佳陷入了從未有過的迷茫和恐慌。“踢腳打碎熱水瓶,抬手打翻杯子,那時的境況可以用瓊瑤的一本小說名字形容‘心有千千結’。” 爸爸當拐杖 她握著父親的手臂悄然回到講臺 楊佳毅然選擇了重新出發。她像個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學穿衣、學吃飯、學走路……不能寫字,就學盲文,從最簡單的ABC學起……楊佳還有一個夢想再次站上講臺。可是,重返講臺談何容易。這時一個熟悉的聲音對她說:“爸爸給你當拐杖!”就這樣,失明19年,楊佳緊緊握著父親的手臂,坐公交、擠地鐵,輾轉到教學樓,風雨無阻。早上8點,楊佳總是準時在教室迎接學生們。“學生們不知道,早晨不到6點,我和父親就出發了。”“父親已經是80多歲的老人,早已力不從心,今年夏天,他因心臟病被120送去急救。但病床上父親卻說,只要走得動,一定帶我走下去。”現場再次有同學抽泣著。 再次挑戰 哈佛首獲MPA學位的外國盲學生 2000年,楊佳憑著自己的實力考入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攻讀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共管理碩士學位(MPA)。楊佳用一臺特殊的鍵盤,每一門課按下一個開關鍵,她就開始飛快地記起筆記。為了趕進度,她聽書的速度,達到了每分鐘400個英語單詞,“幾乎就是錄音機快進時變了調的語速”。就這樣,她還超出學校規定,多學了三門課。今年5月,她從120多位杰出校友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獲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校友成就獎”。 雖然行動不便,但楊佳熱心參與志愿者活動。她曾擔任奧運會專家顧問。楊佳還是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唯一的盲人女性。2008年10月,楊佳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委員。 寄語青年學子 青年人的字典里找不出困難 面對臺下的年輕人,這位堅強的女性說出自己對“青春”二字的理解。在英語里,青春是“Youth”,可以拆分為五個字母。“ ‘Y’像一棵小樹,只要有充足的雨露和陽光,自然會長成參天大樹。”她娓娓道來,“O”則象征著夢想,年輕人應該勇敢地追逐自己的夢想,不輕言放棄。“U”則像一個敞口的燒杯,要不斷吸取新的知識,將來成為國際型專家。“T”是一個站立的人,我們要成為正直的人,成為在外國人面前不卑不亢、頂天立地的中國人。“H”像兩個人手拉手,我們要珍惜親情、友情、愛情,要回饋社會。報告結束前,她語氣加重、特別提醒在座的青年人,“一定要牢記,在青年人的字典里找不到‘困難’這個詞”。“失明將我的人生一分為二,29歲之前,我是在超越別人;29歲之后,超越自我。一個人可以看不見,但不能沒有見地;可以沒有視野,但不能沒有眼界;可以看不見道路,但絕不能停止前進的腳步!100次摔倒,可以101次站起來!”(通訊員 李冬梅 本報記者 蔡蘊琦) (揚子晚報 蔡蘊琦)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