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在準備進行發射火箭的模擬實驗。本報記者黎旭陽/圖 預定發射場人口密集航線眾多 在有關部門勸諭下改為模擬實驗收獲仍很大 記者昨日報道4名90后大學生自行設計自制火箭見報之后,引起了眾多讀者的關注。同時,他們的“驚人之舉”也引起空管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的關注。考慮到安全及天氣等因素,這4位大學生首次探求太空之旅暫緩,實箭發射改為地面科學模擬,雖然有點小小遺憾,但也收獲不少。 空管部門勸停實箭發射 “……3、2、1,點火!”伴隨著指令,昨日中午,在番禺大學城一塊空地上,一位小伙子按下了電子點火按鈕,隨著“嘭……”的一聲巨響,“萬戶1號”火箭尾部立即噴出一股耀眼的火焰,但箭體并沒像想象的那樣隨之射入高空,但在實時監控的電腦上,火箭依然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各方面的數據隨即輸入了電腦。“之前因為考慮不周,沒有完全考慮到空域及地面的安全,此次發射只是一次模擬仿真發射,等做好相關措施之后,再擇機發射實箭!” “之所以改為地面的模擬實驗,主要是因為安全及天氣的原因。”火箭設計者之一的胡振宇告訴記者,空管部門上午聯系到他們,對他們科學探索的精神非常鼓勵,但也告訴他們,發射火箭畢竟與游戲放煙花不一樣,因為大學城地區還是處于航線比較密集的區域,雖然他們設計的高度,火箭擊中飛機的幾率非常小,但也不能冒險。另外一點就是地面的安全,雖然試驗數據是安全的,但大學城確實是人口密集區,萬一出現情況也不好。 但精心準備了3個月的火箭已經整裝待發,燃料已經灌注。經過思考討論。他們想出一個折中的辦法,“模擬實驗,收集數據,為下次做好準備。” 雖然發射取消,但地面的模擬實驗結果還是讓這4位大學生興奮不已。胡振宇他們在總結中這樣寫道:雖然只進行了地面測試,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實測數據中尋找出改進及突破的亮點。分析結果顯示,發動機達到設計要求。驗證了仿真修正的客觀性與實用性,同時我們也驗證了新的澆筑工藝及新的改性配方性能優異。另外,我們還進行了全過程運行測試,對正常發射情況進行了電子部分的實體模擬,最終結果同樣印證了設計的合理性及高效性。 民間科技實驗困難重重 此次實驗是廣州市第一次由在校本科大學生自我研發完成的探空項目,首次發射受到小小打擊雖沒打消他們的凌云壯志,但也有迷惑?下一次可在哪里發射呢? 像大學城這樣的人口密集地區,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發射這種有一定危險性的飛行器的,更不用說上空還有航線。但如果要找人煙稀少的地方,在珠三角這一帶又能去哪里找呢?“空管部門有關負責人很贊賞我們的科學探索精神,在可能范圍內可以提供咨詢與幫助,但地面人口稀少的地方卻不好找,即使找到,可能我們也沒有辦法將火箭運過去。” 胡振宇告訴記者,這其中困難首先是經費問題,他們幾個人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來完成火箭的制作的。經費非常有限,只要自己能動手做出的,都是自己制作。如果發射地點偏僻遙遠,運輸是個大難題。 或許是經驗不足考慮不全,不過4位大學生的火箭發射之旅所碰到的問題卻反映出一個問題:民間的科學實驗處境尷尬。因為缺少相關管理規定,不但所需要的實驗條件難以達到,而且對實驗萬一造成損失,也沒有管理規定,民間科技實驗目前很多都是處于“地下狀態”。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