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13日電 (記者李娜)說起自己去非洲的經歷,陳燕彬至今仍記憶猶新。2009年10月,他和來自江蘇的13名年輕志愿者一起,飛往尼日爾首都尼亞美開始為期一年的志愿工作。“報名的時候我母親十分反對,她很擔心我在那邊的安全,但是我的父親支持我的想法,他覺得男孩子應該多出去走走。”小陳回憶道。 就這樣,在南京一大學法語系讀書的小陳,在20歲上大三那年,走進了非洲。作為中國政府派往尼日爾的第一批志愿者,他和隊友們肩負著開展漢語教學、農業技術、醫療和計算機應用方面的志愿服務工作。臨行前,小陳已經打了預防針。“同學們都提醒我要做好吃苦耐勞的準備。”小陳笑著說。 志愿者們被安排在曾是中國駐尼日爾大使館的宿舍里。他們聯系到了當地的一所小學,每個星期教孩子們4個小時漢語。學生們第一次看到志愿者的時候,都好奇地睜大了眼睛。“當時學校的老師們聽說有中國志愿者要來教漢語,都感到有些吃驚,也很有興致。因為這里的學生大多都來自貧困家庭,老師們也希望給他們更多機會學習知識。” 在訪問當地的中尼友好小學的時候,志愿者們帶來了一場包括歌曲、扇子、服裝和太極展示的中國文化秀,還送給學生們中國結作為禮物。“這些孩子一看到我們拿著相機,都紛紛圍過來湊到相機跟前,露出潔白的牙齒高興地嚷著‘照相!照相!’。我的相機還沒擺好,他們早就擺好造型大大方方地站好,還特別有鏡頭感!”小陳興奮地回憶說。 “尼日爾的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我們在跟當地大學生交流的時候,他們中很多人想到中國學習農田、水利、畜牧和醫療方面的知識。如果是這樣的話,確實能幫他們解決一些實際的困難。”小陳感嘆道。 志愿者們在尼亞美還趕上了宰牲節。節日當天,人們上午祈禱過后,就開始宰羊。孩子們身著鮮艷的傳統服裝,女孩們梳著整齊的小辮,都打扮得十分漂亮。“路邊宰了很多羊,然后直接把羊肉架在火上烤,一個非洲朋友還送給我們一整條羊腿呢!”小陳說。他還有幸被邀請參加當地人的婚禮,雖然有時和他們的語言溝通不是很順暢,但他仍然用相機記錄下了非洲人民的淳樸和熱情。 在尼日爾的一年里,小陳患過腎結石,得過瘧疾,但他跟志愿者們一起克服了炎熱、斷電和精神生活的匱乏,變得更加勇敢和堅毅。 “現在回頭想想,其實很多困難都是能夠克服的,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或許非洲給陳燕斌和許多人留下的,不只是土黃色的記憶,還有更絢麗的色彩。 (李娜)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