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余體校“名存實亡”--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各級業余體校生存狀況調查 新華網烏魯木齊11月22日電 (記者林德韌 何軍)“這簡直就是難民營!”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體育運動學校校長郭建鋼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伊犁,作為新疆體育運動發展較突出的地區,卻面臨著業余訓練系統走向崩塌的尷尬現實。傳統業余體校--省市專業隊--國家隊三級訓練網絡,在這一地區遇到了基礎上的問題。 業余訓練體系近乎崩塌 伊犁體校是該地區業余訓練體系中的“龍頭老大”,記者走進廣闊的校園卻發現,嶄新的教學樓下卻是一片雜草叢生的運動場。 “訓練場連草皮都沒有,辦學條件、投入嚴重不足。”郭建鋼這樣說。 13400平方米的校園,還有大量的場地未利用。訓練館里,摔跤、舉重等項目的訓練設備已經相當陳舊。郭建鋼無奈地表示,目前情況而言,業余體校也僅能維系,學生宿舍維護、出去比賽等都需要用錢,作為校長,整天就是為“錢”發愁。 伊犁州文體局競技體育處處長李錚介紹說,伊犁目前共有8所業余體校,面臨的狀況均不容樂觀,伊犁體校所面臨的問題,也遠非“錢”就能解決。 據郭建鋼總結,除了辦學條件以外,伊犁地區業余體校面臨的困境還有三點:一是生源質量變差。縣一級業余訓練沒有了,三級訓練網絡名存實亡,生源上來后沒有選擇的余地,只要是年齡條件符合就能入學,培養后備人才的難度很大,沒有深度。二是運動員的就業問題。尤其是摔跤、柔道、舉重等項目,就業尤其是個大問題。第三,人才隊伍建設壓力很大。“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地處偏遠加上待遇不高,招教練的時候報名人數寥寥無幾。 生源質量差,教練更新慢,雖然伊犁州在競技體育上的成績依然光鮮,但青訓系統已然步步后退。 業余體校沒有訓練場 伊犁州傳統體育強縣霍城縣,業余體校這個機構已經奄奄一息。一個縣城的體校,居然連一塊訓練場地都沒有。這個學校的“光桿司令”、校長王善江表示,以前上級政府還給點補助,但后來補助沒有了,食堂、宿舍因此全部取消,外面人也進不來,沒有編制,也沒有梯隊。 “到后來,連運動場都沒有了。目前,僅余的幾名體校干部、老師只能下分到下面的學校,以代課的方式堅持工作。”王善江說。 他還介紹,現在相當于他一個人干一個縣的業余體訓工作,這樣的訓練系統處于半癱瘓狀態。而學校體育老師水平也有限,都是通過筆試面試招進來的師范學校學生,專業水平不高,一些有天賦的孩子也得不到標準的訓練。 霍城縣文體局副局長薛為民表示,霍城縣業余體校已經17年未進新人,教練員的整體衰落嚴重制約了當地青少年體育訓練系統的發展。 據霍城縣文體局統計,現在霍城縣體育系統在編人數11人,但實際工作的人數要大大少于這個數字,年訓練經費僅有2萬元。雖然開展重大比賽的時候可以單獨申請經費,但對于保證隊員的正常訓練仍是杯水車薪。 體教結合難實行 學校作為業余體校選拔和培養體育人才重要基礎,但由于體教結合在基層難以實行,致使縣鄉業余體訓得不到支撐。 記者采訪發現,目前伊犁地區各級政府都實行“文體合并”,就是將文化、廣播、出版等與體育合并開展工作。一些基層體育工作者告訴記者,“文體合并”不但削弱了體育工作,同時也沒有做到將各種行政資源有效整合。 他們認為,基層體育工作,無論是培養選拔青少年體育人才還是普及全民健身,都主要依托學校,而學校只是聽從教育部門,而不重視體育,致使體育工作在學校很難開展。 李錚表示:“青少年體育,應該放在教育上,政策是有的,但是沒有落實,體教結合,結果做體育的還是很少。” 業余體校從盛夏走向寒冬,有僅能維持生計的州體育運動學校,也有手下無兵的“光桿校長”。 而一方面是傳統業余訓練系統日漸萎縮,一方面又是學校體育訓練工作難以開展,說明以往支撐競技體育的體系逐漸消亡。 “希望業余體校的冬天,不是伊犁體育的冬天。”李錚說。 體校招生乏力、教練待遇低下,學生就業困難……這一道道難題,漸漸蠶食著原本雄厚的伊犁州競技體育基礎。而伊犁,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整個中國體育在轉型期都遇到了的一大困惑從金牌戰略轉向市場體育,原有的這套體系如何轉變,這種陣痛要持續多久,又將付出什么樣的代價?! (林德韌 何軍)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