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年12月16日 下午14:30—16:30 地點:西南交通大學九里堤校區信息樓17樓電視臺演播廳 當成功變成統一目標的全民追逐,追求成功的過程將不再美麗 近年來,在大學校園里,總是與紛亂的春天一起到來的,是大學生的自殺“旺季”。最多的一年是2008年教育部直屬高校就發生63宗大學生自殺事件,其中北京、上海各23宗。 不成功便無顏見“江東父老”, “不成功便成仁”,畸形的觀念背后,是全社會畸形的教育觀、成功觀,再向上追溯,就是地區、階層之間落差巨大的資源分配。當下社會,人的成功只有一個衡量標準---物質標準。具體到教育,能否取得碩士博士等高學位、能否找到高薪工作、能否去北京上海就業,都是重要指標。如果不符合這些標準,就意味著這個大學生“失敗”了。 受此啟發,我們其實應該呼吁給大學生以“失敗”的自由---學位不必碩博、就業未必在大城市、不一定剛起步就是白領、薪水過萬——中國的大學生非常優秀、聰明,他們也有不少困惑。” 這是中國社會的通病,就是希望每個人都照一個模式發展,衡量每個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標準:在學校看成績,進入社會看名利。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國,人們對一個人的成功的評價,更多地以個人財富為指標。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績就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嗎?有名利就一定能快樂嗎?社會上有太多急速成功的例子,學生們以為成功就是有錢,急迫地要創業、要賺錢,而沒有認真去思考怎么樣才可以生活得更快樂、更有意義。 真正的成功應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創造了新的財富或技術,可能是你為他人帶來了快樂,可能是你在工作崗位上得到了別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歸自我、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每個人的成功都是獨一無二的。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