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韓培印為了供兒子上大學,他賣掉了家里值錢的東西,又和兒子一起來到西安,在49歲那年,變成了一名農民工。當兒子韓勝利大學畢業(yè),作為父親似乎終于可以停止奮斗坐下享受的時候,老韓卻吃驚地發(fā)現,大學畢業(yè)的兒子每月工資根本沒辦法還掉之前欠下的債兒子的收入甚至還比不上當農民工的自己。 這是《中國青年報》12月14日的一篇紀實報道。韓培印以及韓勝利,或者正是中國千千萬萬普通農村家庭的縮影。 他們曾經堅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事實上,這在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是許許多多農村家庭子女向上攀升的唯一通道。可是,現在這條路開始變得迷茫。有太多的農村家庭“砸鍋賣鐵”也要供自己的子女上大學,因為他們堅信自己的“投資”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可是當他們在現實的壁壘前,發(fā)現這個投資不但周期很長,而且代價很大,投資的回報又開始變得不可預知的時候,你還指望中國千千萬萬農村家庭能堅定地將這種投資“游戲”進行下去嗎? 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新讀書無用論的沉渣泛起,中間還有著復雜的社會因素。 四年大學,讓一個農村孩子適應城市,似乎遠遠不夠。城鄉(xiāng)差別很大,一邊是已經與世界同步的繁華都市,一邊是閉塞落后的農村,如何才能填平城鄉(xiāng)之間巨大的鴻溝?我們現在的體制內教育,雖然天天喊素質教育,但很大程度上還是要天天死記硬背,英語(論壇)從幼兒園開始學,一直學到大學畢業(yè),但工作幾年后,大部分人除偶爾還記得幾個英語單詞外,其他實在沒啥用得到的地方。 一個人的成功,知識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更多的在于一個人的性格、品格、意志,眼光等等。一個農村出來的內向的大學生,沒有社會關系,從零開始,注定是個艱辛的過程。要知道,他是離開了他固有的社會網絡,在一個全新的世界打拼。一個家族的財產是靠積累的,知識也是靠積累的。所謂三代出一個紳士,一個家庭在社會階層中的躍升不是一代兩代能完成的。 上了大學,未必會有個好前途;不上大學,前程更加迷茫。還沒明白怎么回事,許許多多農村家庭就被高速旋轉的社會拋上“賭場”,猶猶豫豫地壓上全部身家,然后等待一個不知的未來,這個現實會讓許許多多農村家庭更加糾結。怎樣打開農村家庭子女向上的社會通道,這已經成為我們不得不去面對的一個社會命題。(河北 張軍瑜) (法制日報 河北 張軍瑜)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fā)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