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探訪電子科大附屬實驗小學發現,全校學生人人都是班干部,只講臺這一區域就有四個管理員。(12月23日《成都商報》) 在“小學班干部是否是培養漢奸”討論的余溫中,人人都是班干部的新聞自然賺來不少網民眼球,“教導學生權力崇拜”、“人人皆當官”成為揮之不去的話題。在筆者看來,“此官非彼官”,我們沒有必要死死盯住教育的形式揣測可能的后果,而忽視了教育的本來目的。 與其將人人當班干部的行為看作是對“官爵名利”的廣泛追求,不如將其看做是對人人參與班級管理“主人翁”意識的呼喚。在我們經歷過的小學教育中,班干部是班級少數學習尖子組成,他們往往濫用手中權利的種種“劣跡”在我們的童年中印象深刻。而人人都是班干部,只是形成了班級管理的權利的“相對制衡”,每個學生都有權利可用,在濫用權力的時候往往要提防自己有一天“栽在別人手中”。 所以,人人“封爵”的班級管理實現的是人治框架內的權利制衡。而權利制衡落實到每一個學生,就是都不敢恣意妄為,進而形成無形約束和相互配合。在這里,所謂“爵位”其實就是他們的每個人所擁有的權利和被人監督下應當履行的義務,而“爵位”意識所代表的優越感蕩然無存。這應該是他們進入社會之前的“修身課”,而不是成人世界觸角中的人人都希望爭當的“政治少年”。 學校教育對于集體而言是不放棄、不拋棄每一個孩子;對于個體而言,是在課本知識之外,更要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沒有班干部協助的班級管理將會加重學校管理負擔,班干部短時內必然難以取消,現實印證少數尖子生爭當班干部的弊端猶在。而作為學校創新管理的實踐,我們為何不能給人人當班干部的孩子一點包容、一點點掌聲,讓他們感受到作為小班干部自豪的同時更加積極的嚴格要求自己,因為這只有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