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1月15日電 (記者俞儉)在人類抗病毒研究的歷史上,充滿了諸多傳奇;今天,人類迎來了抗病毒免疫研究的新時代,武漢大學(招生辦)生命科學院院長舒紅兵和他的同道們正在這個領域書寫新的篇章。 2011年12月,44歲的舒紅兵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是全國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最年輕的院士。一個來自重慶榮昌縣偏僻鄉村的山里娃,勇于進入生命科學的前沿陣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在“細胞凋亡與抗病毒反應的信號轉導研究”中,舒紅兵等發現了新基因,并系統性研究了它們在細胞凋亡和抗病毒免疫反應中的調節作用,為人類理解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各種疾病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這一成果獲201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這只是舒紅兵在抗病毒免疫研究領域取得的諸多成果之一。選擇抗病毒免疫研究,與他從小的經歷不無關系。9歲喪母,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巨大的創痛,也讓他萌發了探求生命奧秘的強烈愿望。自進入蘭州大學生物系動物學專業,到美國Emory(愛默里)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一步一步開始尋找人類抵抗疾病的嶄新途徑。 舒紅兵注重做基礎性研究,堅持從源頭創新,篩選新分子,發現新機制,揭示新規律,解決生命科學中的重大問題。以他在美國發現的一個免疫分子為靶標,一家公司已經研發出了藥品,用于紅斑狼瘡的治療。他說,基礎性研究的意義正在于此,從理論源頭創新,發現新的分子,為疫苗、藥物研制提供新的靶標。“雖然我們做的只是很小一步,但那一步可能構成了人類最終征服某類疾病的一環。” 病毒感染對人類健康構成巨大威脅。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給生命健康蒙上一層陰影。目前,國家資助項目主要集中于對病毒本身的基因變異、傳播、抗藥和致病機理等方面的研究,對宿主細胞和機體抗病毒感染的機理關注較少。 舒紅兵認為,在這一重要科學問題的研究中,中國的科研工作者應該有所作為。于是,他帶領團隊瞄準了生命科學領域國際前沿的課題:在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宿主細胞和機體如何啟動清除病原微生物的炎癥反應和天然免疫。 2008年9月,舒紅兵研究組用功能克隆的方法,發現了一個新的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轉導的重要接頭蛋白MITA,填補了病毒核酸信號轉導的空白。“僅是在篩選基因這部分工作上,我們就花了一年時間。”2010級博士生雷曹琦說。這項最新研究成果為了解如何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提供了新線索。 盡管他在美國一待就是10多年,卻并未加入美國國籍。他告訴自己,總有一天要回到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報答黨和國家以及父老鄉親的養育之恩。2005年,舒紅兵應聘成為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他把對科研的無限熱愛和嚴謹勤奮的治學態度帶給了他的團隊。 郭德銀教授說,雖然院長事務繁多,但舒紅兵始終沒有放棄科研工作,一有時間就泡在實驗室里。副教授劉江東更有感觸,“他堅持給本科生上課,課堂中把科研中的前沿問題與知識點結合起來,采取設問、互動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們對生物領域的好奇。對我們青年教師教學也很有啟發。” 舒紅兵有時也親自帶領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有一次要做一個同位素實驗,但幾天后卻未收到學生關于實驗的任何反饋。舒紅兵明白,學生們對同位素的放射性有畏懼心理。于是,他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同位素實驗室,親自示范同位素實驗的操作,不到兩天就完成實驗。他的言傳身教讓學生們明白,只要防護得當,仔細操作,同位素也沒什么可怕。 作為首席科學家,他主持了武漢大學理科第一個973項目,發表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武漢大學影響因子最高的3篇研究論文,在國際刊物上共發表SCI論文70余篇,論文被同行廣泛引用。他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并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首屆杰出成就獎收入囊中。 目前,舒紅兵主要研究人體細胞抵抗病毒感染的機制。他表示,希望對這些機制的了解,有助于新型抗病毒疫苗和藥物的開發,對病毒感染疾病的防治作出貢獻。 (俞儉)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