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筐學堂”為農村孩子織夢 這是一個美麗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四川省名山縣一個普通的小村子,故事里有帶著青春朝氣的大學生志愿者,有學識淵博的高校教師,有當地樸實淳厚的農民,還有一群調皮、可愛的農村孩子…… 這群人共同講述了一個有關農村孩子的假期生活,有關高校師范生的“師德”養成,而無關功名利益、無關形式教條的真實故事。 最早出現在故事中的人叫伯先,他是四川省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教書20多年,他教的“基礎寫作”和“美學原理”備受學生推崇。 2010年暑假,伯先回到老家雅安市名山縣的萬古鄉。當地山清水秀,但農村孩子的假期生活卻十分單調,村里還有為數不少的留守兒童。 見此情景,伯先就與正在讀大學的女兒商量,看看能不能將村子里的小孩召集起來,辦個“第二課堂”。聽說大學教授要給農村娃娃上課,村民們歡喜極了,爭先恐后地把“小搗蛋”們送來,覺得“能學知識,還能管住他們不亂來”。就這樣,在村頭獼猴桃園的一個牛棚里,伯先與女兒給十幾個農村孩子義務上起了英語(論壇)和繪畫課。 牛棚條件非常簡陋,沒有像樣的座椅和書桌。看見堆在角落的果筐,伯先靈機一動,用廢舊的門板和磚頭搭起了兩排課桌,然后把果筐倒扣過來做成凳子,解決桌椅問題?!肮饘W堂”也因此得名。 “果筐學堂”不收費,伯先自己花費了上千元,還給孩子們購置了必要的學習用品。 開學后,伯先把開辦“果筐學堂”的照片發到了網絡上,立刻引起了很多師生、朋友的關注,也得到了四川教育學院校方的肯定和支持。 2010年國慶節,“果筐學堂”來了一批新老師。四川教育學院中文系副主任丁瑞根帶著學生,走進“果筐學堂”,給農村孩子上書法課、繪畫課,帶他們誦讀國學經典、登山、野炊。 從此,每逢五一、國慶、寒暑假,四川教育學院的師生們就會如約來到“果筐學堂”上課;從此,每天清晨,水溝邊、田埂上、場院里,都會傳來“果筐學堂”孩子們大聲誦讀國學經典和詩歌的聲音…… 中文系大三學生吳佩2011年暑假當上了一名“果筐學堂”的老師,她上課的地方是一個簡易的棚子,旁邊就是一個豬圈。上課途中,時不時會聽見“嗷嗷”的豬叫聲。如果這些愛哼哼的鄰居們鬧別扭打起架來,吵鬧聲就會遠遠蓋過吳佩的聲音。 雖然支教生活有很多樂趣,但未畢業的師范生們在教學中也遇到了頭疼棘手的問題。伯先認為,這恰是開辦“果筐學堂”的意義之一,“很多參與這個活動的學生都是第一次上課,‘果筐學堂’可以給他們‘破膽’,學會怎么與孩子相處?!?/p> 村里有個“刺兒頭”學生,叫楊順林,見人就揮拳頭,在村里他幾乎沒有朋友。吳佩與同學們把目光放在了楊順林的身上?!耙惶欤胰ニ依?,他打開電腦玩游戲,還說‘你看嘛,我可以打第一名哦。’”吳佩主動找楊順林說話,陪他一起玩,幫他趕走孤獨感,并向楊順林的父母介紹了家庭教育的經驗。暑假結束后,楊順林的變化讓大家很驚訝,這個懂規矩、愛學習的孩子已經不是從前的“刺兒頭”了。 如今,“果筐學堂”的教學點已經增至3處,共辦了5期共90天,為萬古鄉的紅草、九間房等4個村近200個農村孩子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假期生活,受到村民和孩子的熱情歡迎。 “‘果筐學堂’的志愿者完全自愿,得不到任何物質上的好處。但是,在這樣的環境里與孩子、與當地人相處將是一種可貴的收獲,關鍵是讓我們的學生對教育產生了熱情,有了愛才能做好教育事業?!眲撧k者伯先如此評價“果筐學堂”的收效。 現在,受“果筐學堂”的吸引,大學生志愿者的圈子在擴大,人數也在激增。南京大學(招生辦)、浙江大學、四川大學、四川師范大學等10余所省內外高校的師生像接力賽一樣互相傳遞信息,都表示要投身“果筐學堂”的事業…… 記者了解到,“果筐學堂”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直辦下去。但是它帶來的影響和發展還遠不止于此。四川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賴麟說:“師德養成是師范院校的靈魂,‘果筐學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以此為切入點,我們將在全校推廣更多形式的赴農村支教活動,做有利于社會、有利于學生成長的好事?!?/p> 接下來,四川省教育學院還將與省內多所大學合作,將“果筐學堂”的意義延伸出去。賴麟說:“我們不僅要關注農村兒童的生活學習,接下來,還會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農村社區教育、農業新技術推廣,等等。”(陳志敏 記者 劉磊) ?。ㄖ袊逃龍?劉磊)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