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就讀于山東煙臺大學的張秉蓮今年21歲,是甘肅榆中縣崖頭嶺村第一個女大學生。“從小就夢想能走出這片黃土高坡,看看外面的世界,將自己所學帶回家鄉”,張秉蓮說,當一名教師是她一直追逐的夢想。 16日,繞著盤旋的山路,從蘭州出發約3小時車程,記者來到了崖頭嶺村崖頭嶺社,這是榆中縣經濟條件最為貧困的地方之一,全社共50戶,農民主要經濟收入來自農業,種植土豆、玉米等。 走進張秉蓮的家,小院收拾得很干凈,院內有兩間新蓋的房屋,屋內燒著土炕,張秉蓮解釋說,“冬天沒法住窯洞,夏天倒是挺涼快的”。院內幾間窯洞分別用作廁所、牲畜圈、雜物間。 張秉蓮從小生活在農村,“去外地走走,看看山那頭的風景”是她常年所希望的。2010年高考(微博),成績優異的張秉蓮填報了山東煙臺大學,并結合自己的特長,選擇了對外漢語專業。她說,到煙臺上大學,也是她第一次走出甘肅。 除了簡單的幾件家具外,張秉蓮家的墻壁上貼滿了她從小到大獲得的獎狀,這些都是父親張成平最感驕傲的財富。他說,孩子們在學校取得好成績比他掙了錢還高興,“不管她上啥學,我都支持她”。 父母的鼓勵是張秉蓮堅持學業的強大后盾,“與我同齡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很多都外出打工了”,張秉蓮說,2005年家里一年收入僅1000多元,那是家中最為困難的時候,但父母仍舊支持她和弟弟上學,給了她更多的勇氣。 談及未來的夢想,張秉蓮說,自己對教育很感興趣,父母也希望自己將來能回蘭州,實現自己“三尺講臺”的夢想。 去年暑假,張秉蓮在村里“小試牛刀”,自辦了一個英語(論壇)輔導班,給學生補習英語,糾正口語發音。“我想將這份優勢變為我的職業,通過這份職業使家鄉的孩子受到實惠。” 張秉蓮說,家鄉的變化很大,父親和幾家農戶轉變思想,帶頭在“一毛不拔”的黃土地里種中草藥,擺脫了靠天吃飯的愁苦生活。除了物質上的改觀,當地人對教育的重視和思維逐漸開闊,讓張秉蓮感到很欣慰。 “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都很能吃苦,相信這份力量會讓我堅持完成自己的夢想。”張秉蓮對未來的“教師夢”很自信。(記者 丁思)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