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跟你說,老師給6歲的小學生講立體幾何微積分,你肯定會覺得不是那個人瘋了,就是老師瘋了。但事實上,兒童在6到12歲,是接受能力最強,最具好奇心的年紀,完全可以接受這些知識。前天,來自上海的80歲老教師張政來到仁恒翠竹園的會所,給來聽課的小學生們講了一堂生動的立體幾何課。而小朋友對他教授的題目,大部分都會做了,這讓來聽課的家長們都非常高興,而張老師針對現在的教育模式,也表達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張老師給大家上課的場景。 賈曉寧攝 來寧講4堂高中數學10歲男孩題目全做對 說起張政老師,可能有人知道,1978年到1981年,張政老師在上海盧灣區第一中心小學,教出了一個“神童班”。這個班堅持和張老師學習的18個孩子,都在自己15歲左右,就考上了當時的大學,現在有17人都到國外留學 (微博) 定居。而這次,張政老師被南京“在家上學聯盟QQ群”的家長請來,專門給自己的孩子們試講,結果也得到了這些家長們的認可。 前天,記者趕到張老師的授課現場,張老師正在給這群孩子上立體幾何課,教他們如何在正方體中,找出平面。這群孩子,最小的6歲,最大的13歲。一堂課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張老師給學生們布置的高中立體幾何題目,小朋友們最終都做對了。而據張老師自己介紹,本次來南京,他給這些孩子上的4堂課第一課是高中數列,第二課是立體幾何,第三課是數學歸納法,第四課是函數和簡單的高中物理。而在昨天的立體幾何課后,學生家長陳女士開心地告訴記者,自己的兒子在學校上4年級,在學校成績只是中等,但是到了張老師這里學了一個小時高中的立體幾何,竟然能把題目都做對了,這讓她很開心。 同樣是教數學張老師的模式不同于奧數 張老師教給孩子的這些高中數學,和現在南京小學內流傳的奧數教學,完全不一樣。用張老師的話說,我教的這些高中數學,主要是給孩子傳授數學概念的基礎知識,擴大孩子的知識面。張老師說,其實兒童在6到12歲,是接受能力最強,好奇心最強的階段,這個時候教他們學高中數學,完全可行。因為包括立體幾何,微積分這樣看起來高深的數學,其實也不過是數學里的基礎知識,和加減乘除的數學運算一樣。既然孩子們能學加減乘除,那就可以學立體幾何微積分。而現在的奧數教學,過于注重孩子自己解題的直覺,說白了就是在數字里面兜圈圈,對于孩子思維的成長發育并沒有太大好處。“但是現在奧數已經成了一個利益鏈,負責出題目和考試的人是一個系統,所以現在孩子們學奧數的多,其實我個人覺得意義不大。” 讓孩子在家上學張老師認為做法可行 前天來聽張老師課的,大部分是在校的學生,但活動主辦人是“在家上學聯盟QQ群”中的骨干家長林女士。這次請張老師來,是她和另外5個想在家讓孩子受教育的家長發出的提議,得到了眾多在校生家長的回應。而張政老師,了解到南京有“在家上學聯盟QQ群”后,也覺得挺欣慰,他覺得這個教育模式,可以一試。 而南京的這個“在家上學聯盟QQ群”自從在媒體上曝光之后,很多人都擔心,讓孩子在家受教育,會影響孩子的“群居”特性,影響到他們以后的人格發展。對此,張老師覺得完全沒必要過分擔心,因為據他了解,這個QQ群里的孩子,一共大概有200多個,大部分孩子,還是去學校上課的。就是在家受教育的孩子,接觸同齡人的機會也不少。家長們會帶他們參加各種活動,明天這些小孩子的家長就會帶孩子去一個汽車廠參觀汽車的生產過程,而這個過程,孩子有足夠的時間與同齡人交流。 昨天,張政老師的課結束之后,本次活動的主辦者林女士接受了記者采訪。她告訴記者,“在家上學聯盟QQ群”里有200多個學生家長,但是大部分家長的孩子,都是在學校接受正規教育的,他們支持我們的做法,但是自己卻無力擺脫一些束縛。” 而這次林女士和其他5個孩子家長聯合,請來了張政老師。經過幾天的聽課,已經有5個孩子的家長認同了張老師的教育模式,想把張老師留在南京,繼續給他們的小孩上課。而現在,林女士他們希望再找5個孩子,一共湊成10個孩子的小班,讓張老師來教,張老師不能教的課程,他們還愿意再請別的老師。她覺得,讓孩子在家受教育,不一定是父母教,他們想給孩子搞一個小班級,這樣也就避免了孩子“離群”,而如果有10個孩子的話,每個月給張老師的培訓費用每個家庭也就2000多元,這對于南京的白領階層來說,可能并不是太大的經濟負擔,希望和他們志同道合的家長,能和她聯系。本報記者賈曉寧 (揚子晚報網)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