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營養餐的提供者 如何實施并完善農村學生的營養改善計劃,對中國而言無疑是一項亟待探索試驗的全新課題。 在林墟鎮的東七小學,我們觀察了廣西馬山自行探索的一條“多方合力,共同改善學生營養”的“馬山模式”:兩間通透、寬敞的廚房,基礎建筑和設施是由縣政府投入10萬元新建起來的。 隨著學校的廚房主體的建成,由九陽希望廚房基金以標準化配套的方式資助整體廚房設備。蒸飯車、熱水機、豆漿機、電冰箱、絞肉機等現代化設備,使得學校可以輕松地做出干凈衛生、品種豐富的午餐,也讓大山里的孩子感受到現代的生活方式。很多學生吃完飯后紛紛跑到熱水機旁接熱水洗碗,他們知道這樣可以把碗洗得更干凈。 東七小學校長黃雅熙告訴記者,學校除了享受國家給予每人3元的營養補助外,還獲得了免費午餐公益項目每人1元的補助,所以學校的午餐是按每人4元的標準來做的。2月21日這天中午,學校食堂給孩子們準備的菜譜是:雞肉炒木耳、豬肉炒青菜和蛋花湯。從原來的黃豆蒸飯到現在品種豐富的飯菜,國家在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后,確實給當地孩子的伙食帶來了很大改變。 據了解,自2011年5月以來,全縣按此模式共同援助的學校達到23所。 但是,也有人算了一筆細賬,用如此現代化的高級廚房設備來做學生免費午餐,一頓飯的耗電量就得80多元,如果按照原來柴火煮飯的方式,做一頓飯只需要20多元。如此下去,免費午餐可以做到可持續發展嗎? 馬山縣委書記李兵表示,如果要解決馬山縣每個農村學校簡易廚房的硬件建設和必要的設備投入,大概需要900多萬元。琴堂小學校長藍慶武介紹說,為了配合免費午餐項目的實施,學校去年投入了4000元錢購買冰箱、消毒柜等廚房設備,這些硬件投入并沒有擠占孩子們的午餐補助,而是從學校的公用經費中開支的。除了買設備、請人做飯也得花錢,這筆錢也只能從公用經費中出。現在學校食堂雖然能供餐,但學生吃飯用的桌椅沒有配套,孩子們只能把飯帶到教室里吃,或者蹲在地上吃。 關于國家教育政策的配套問題,早有學者大聲疾呼過。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楊改學對農村基礎教育出現的新情況進行了如下描述:中國農村基礎教育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大部分學校不存在危房改造的問題,村里最漂亮的房子是學校;大部分學校不存在拖欠教師工資問題,國家通過銀行直接把工資打到了老師的賬戶上;大部分學校學生不存在交不起學費、書本費、生活費、住宿費的問題,國家“兩免一補”政策基本埋單了。 學校的硬件解決了,教師的工資待遇落實了,但是與寄宿制學校同時又出現的一系列新的問題沒有解決,如生活教師炊事員、校醫、農遠工程學校技術人員和校園安保人員的編制及費用問題,學校在原有責任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監護人責任的問題,一直沒有明確說法。 免費午餐對增加貧困兒童社會保障以及將其作為一項人力資本的可持續投入,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據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介紹,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富裕國家學校供餐支出一般占該國教育經費的10%~20%,在低收入國家該比例可以更高。相比之下,我國在學生營養方面的財政支出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學生的健康權與受教育權一個也不能少。將學校供餐機制納入國家的教育政策,由中央政府承擔其主要職責,此路才可能真正長久地走下去。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