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兒童保健科副主任醫師 林穗芳 寶寶有“氣質”,這話怎么聽怎么怪。可關注孩子心理發展與教養的家長,一定不會對兒童“氣質”評估感到陌生。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兒童保健科副主任醫師林穗芳告訴羊城晚報記者,長期以來對兒童行為“要么正常要么異常”的評價模式,給很多家長造成了壓力或惶恐,而提出兒童氣質學說,就是要擺脫這一傳統模式,揭示兒童行為多樣化的本質,為兒童個體化養育提供指導。 什么是孩子的“氣質”? 嬰兒剛出生就會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有的動輒大哭,且哭聲響亮,持久難哄,有的則哭聲低微,短暫易哄;有的孩子對聲、光、冷、熱很敏感,有的則不以為然。隨著年齡增長,還會表現出更多的心理行為差異,有的孩子見生人不怕,笑臉盈盈,有的則躲在媽媽的身后很久才肯叫人……這就是孩子的氣質差異。 林穗芳指出,孩子的氣質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個體對環境應答過程中伴有情緒表現的行為方式。從心理學來說,氣質也就是“HOW”,即怎樣做。不同的氣質,使孩子的日常表現形形色色,就像一張色彩鮮艷的圖畫,既有暖色又有冷色。 為何要了解孩子的“氣質”? 寶寶為什么白天睡、晚上不睡?孩子吃飯為什么比別人慢?小孩為什么不愛說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總是滿懷憂慮和擔心,生怕寶貝有什么不對勁。同時,由于擔心,父母又會用自以為正確的方式去對待孩子。但這種方式對不對,是不是適合孩子的個性心理發展呢?未必! 舉例來說,有的孩子天生膽子小,適應環境也比較慢,父母覺得要鍛煉孩子的膽量,就把孩子一個人放在黑屋子里,結果反倒嚇得小孩哇哇大哭,小小的心靈也蒙上了一層陰影,從此更加深了對黑暗的恐懼,這種做法就適得其反了。 林穗芳表示,如果父母能夠認識到孩子的行為方式是因為天生的氣質,也許就不至于由此產生焦慮或不安,而是根據孩子的特點,注意引導,對孩子實施個體化的教養,就能促進孩子的行為發育。但如果加以強迫,則可能有導致行為障礙的危險。從臨床來看,孩子的一些氣質特點常常和家庭暴力、兒童虐待、兒童忽略有關。 先天“氣質”分為四種類型 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氣質特征總是保持相對穩定。比如活動水平低的孩子可能一生都表現出安靜特點,這是由氣質的遺傳決定性造就的。據了解,與生俱來的“氣質”通常分為四種,即易養型、中間型、難養型和啟動緩慢型。這四種類型的劃分與九個指標相關: 1、活動量。指吃、玩、睡或做其他事情時的運動量; 2、規律性。指吃喝、大小便、睡眠等生物功能的規律性; 3、趨避性。指對新事物或陌生人最初的反應是接近(趨)還是退縮(避); 4、適應性。指接受新環境(包括食物和人)的過程中是輕松自如還是困難重重; 5、反應強度。指情緒反應的強弱; 6、情緒本質(心境)。指孩子平日主要的情緒表現是積極(愉快、友好等)還是消極(不愉快,不友好等); 7、堅持性。指兒童堅持某項活動的時間長短(包括克服困難或排除干擾堅持活動); 8、注意分散度。指孩子的注意力是分散還是集中; 9,反應閾。表現為對聲、光、溫度、氣味等生理性感知的敏感性,也可表現為對他人態度變化等社會性感知的敏感性。 不同氣質之間會有不同的表現,比如難養型孩子適應性慢,情緒比較容易煩躁;易養型孩子能輕松接受新事物新環境,情緒樂觀開朗。但林穗芳表示,氣質無所謂好壞之分,每一種類型氣質各有其優點和缺點。而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下,氣質可以發生一定的變化。養育得當,難養型兒童或許會成為一個容易撫育的兒童,養育不當,易養型兒童也會成為一個麻煩不斷的孩子。因此,家長不能以自己的喜好來塑造孩子,應根據孩子不同的氣質類型進行培養,才能對孩子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Tips 注意“氣質”和疾病的關系 專家發現,不同氣質的孩子,患病也會表現出不同的傾向。若小孩頻繁夜醒,一般反映嬰兒敏感性高(反應閾低),建議在夜間及睡覺前降低環境刺激;“腸絞痛”往往與難養型氣質有關,孩子敏感度高,兒科醫生除了一些特殊治療外,還應為這種孩子的父母提供必要的安慰和支持;睡眠問題可見于易養型兒童患病后。 此外,“氣質”質的變化比量的夸大更能反映疾病的嚴重程度。如敏感性高的孩子訴說疼痛強烈,可能只是輕微不適,而低敏感的孩子這樣抱怨可能說明病痛的確很嚴重。而平常很活躍的孩子患病后表現安靜,比活動性增高更為不妙。記者 宋導 通訊員 馬軍(羊城晚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