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高三學子進入高考(微博)志愿填報階段;而中考周末結束,初三學子再過十余天也將填報中考志愿。今年中招仍然實行知分填報志愿。所謂知分填報,指的是考生中考分數公布后再填志愿,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知道學校的錄取分數,因為學校錄取分數取決于招生計劃和多少考生報考,換句話說,在考生還未完成志愿填報之前,是不可能知道學校的錄取分數的。那么,怎樣才能填好中考志愿?今天,廈門六中副校長劉鵬老師悉心為大家做指導。 今年中招有幾個變化: 1.首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等級制。即中考九個文考科目依據卷面成績全部換算為相應等級,這九個科目分別為:語文、數學、英語(論壇)、物理、化學、思品、歷史、地理、生物。這樣做可以有效防止學生偏科,同時督促學校開足開齊所有課程。 等級相當于“門檻”,不同類別學校“門檻”不同———過了這個門檻,才能報考該校。考生填報時,要了解自己是否符合想填報學校專業的招生條件(包含各學科的等級要求、綜合素質評定維度要求及面向片區要求等)。 比如填報第一批次志愿(省一級達標高中普通生含廈門六中、同安一中、廈門二中的特長生)的條件為:上述九科全部為C級以上(含C級),且這九科中至少四科達到A級;物理、化學、生物實驗考試均合格;綜合素質評價畢業總評六個維度全部達到良好以上(含良好)。 填報第二批次志愿的條件為:九科至少四科達到A級;物理、化學、生物實驗考試均合格;綜合素質評價畢業總評六個維度全部達到良好以上(含良好)。跨片區不能填報一中、六中、雙十、外國語普通高中及定向生、師范類五年制高職等。等級門檻并不高,關鍵還是要看中考成績。 2.今年5所學校定向生招生數由去年占普通生招生計劃的20%提高到35%,省一級達標學校擇校生相應從去年30%下降到20%。一方面平價生的招生總數增加了,這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是個好消息。另一方面定向生比例的增加使得不具定向生錄取資格的考生考取老牌重點校的道路更加艱難,但也將達到了遏制初中借讀、緩解“擇校熱”現象的效果。 3.擴大了部分一級達標校片區外招生名額。廈門一中、雙十中學、廈門六中、同安一中、翔安一中和松柏中學每校另向其所在片區之外的兩個片區招收20名普通生,比去年的10名翻了一番。 與去年相同,今年依然實施平行志愿投檔方式。所謂平行志愿,即分數優先,遵循志愿。當考生投檔分數相同時,享受“同等條件優先錄取”的考生位次在前,再依據以下學科分數從高分到低分順序確定考生位次:①數學成績;②語文成績;③物理化學卷面成績總和;④英語成績。 填報平行志愿也有風險 填報平行志愿也存在風險,體現在: 第一,定位不恰當的風險。如考生填報的幾個平行志愿都過高,也就是說考生的投檔分均未能達到幾個平行志愿學校的投檔線,檔案就不可能被投出。 第二,仍有可能因為分數倒掛而落榜。譬如說,有的學生只瞄準一兩所一級達標校,在第一批只填報這一兩所一級校,第二批也仍然只填報上述學校的擇校生。但是,由于擇校生是面向全市招生且不像普通生一樣對戶口有限制,從理論上說,可能這兩所學校擇優生的分數不會比普通生低多少,甚至出現倒掛(更高)。此時,如果考生只死盯著那一兩所一級校,其余學校都不填報,那么,就有可能跌落到被第三批次的學校錄取。 該如何規避風險呢? 首先要記住,雖然考生所填平行志愿各學校之間是平行的,但考生在填報時依次排列的學校自然順序是有先后的。對單個學校的投檔,是依考生所填平行志愿排列的學校先后順序逐個檢索的,該考生的投檔分如符合A學校的錄取條件,則會先投向A學校,在此情況下,該考生的分數即使達到B、C、D等學校條件,也不會再被檢索和投檔,更不會反向投檔,如先投D,再投C或A的現象。 二是自己想讀的同一類別的學校盡可能填報 (排序自愿),讓各批次盡可能填滿,使自己有更多的機會被錄取。反之,不想讀或沒有條件就讀的學校就不要報,譬如說在第一批次,每位考生可以填報8所,假如你報考了外地某職業類學校,分數、招生條件又符合的話,那么,你就有可能被錄取,就不會再進入下一批次的錄取了。 總之,平行志愿順序很重要,也就是你想讀的學校只要符合條件就可以報,但不想進的學校千萬不要填,因為理論上任何一個志愿都有被錄取的可能。 由于所有考生應在所報的所有志愿中至少填報兩個中等職業學校,否則無法通過校驗和打印志愿表。因此中等或中下生不要為了使志愿表合格而隨便亂填,實在不愿上職業類學校,可在第三批次先填報省二、三級達標高中、民辦普高后才開始填報自己能接受的職業類學校,甚至到第四批才填。但要注意第四批中等職業學校很多不在廈門,考生和家長要多了解學校具體情況如收費標準、住宿條件、校風、管理等,不要等到錄取報到后,才猛然發現條件遠非自己所愿而追悔莫及。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