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8月26日電 (記者 凌軍輝)暑期接近尾聲,很多參與暑期社會實踐的大學生卻犯了難。連日來,多位大學生朋友向筆者訴苦:辛辛苦苦搞了兩個月調研,寫出了精彩的調研報告,無奈沒有見報,看來評優無望了! 大學生們的訴苦聽起來更像是抱怨。缺乏經費、沒有經驗、保障困難……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面臨很多現實難題,能夠按照預定計劃執行、讓能力得到鍛煉,本身就是一種成功。硬要報紙有文、電視出聲,是不是強人所難? 媒體報道有其新聞規律。有些實踐活動形式新穎,示范性強,效果顯著,媒體進行報道,擴大社會影響,自然是好事。但也有很多社會實踐,內容大同小異,效果乏善可陳,媒體沒有報道,當然也無可厚非!事實上,單就今年暑假而言,大學生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何止成千上萬,媒體如何能一一報道? 國家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其目的是為了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促進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但在實踐中,有些高校一味追求“宣傳效應”,明確規定給暑期社會實踐的宣傳報道給予加分,國家級、省級、地市級、縣區級,媒體等級越高加分越多,并直接與評獎評優掛鉤。某高校的暑期社會實踐相關文件中這樣寫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情況將作為對學生全面考核和團員教育評議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獎學金、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優秀畢業生和‘推優’的重要條件。” 以“媒體報道”為主要指標的考核導向,讓很多大學生“走上歪路”。策劃活動,只求創新,不顧實際;組織活動,蜻蜓點水,走走過場;調研報告,東拼西湊,弄虛作假;為了見報,四處說情,八方求助。一些大學生朋友曾向筆者咨詢:現有三個活動策劃,你們對哪個感興趣,我們就做哪一個! 參與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成長的重要一步。幫助困難群體,調研社會問題,展示青春風采,實踐理想信念……每一個參加社會實踐的大學生,只要不怕吃苦,認真對待,相信都能收獲很多、成長很多。如果只瞄著評獎,一味追求媒體報道,將社會實踐功利化,必然違背了其美好的初衷。 如何評價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標準并不復雜。活動開展扎不扎實、服務對象滿不滿意、同學合作愉不愉快,都可以作為評獎評優的指標。對于“一見報、二蓋章、三評獎”的“變味”實踐,管理部門、高校、社會都要反思! (凌軍輝)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