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地說,高校男女比例失調是一個現實問題。解決之道,更多的在于從源頭找原因,比如,社會風氣、教育方法,以及考試制度,然后對癥下藥。 進入九月,新一批的高校新生已經開始陸續入學。但開學的興奮和熱鬧,依舊無法掩蓋今年高考()以來持續發酵的關于高考錄取“性別分數線”的爭論。 一個現實是:高校學生男女比例失衡程度在不斷擴大。對大多文科院校,“陰盛陽衰”長期以來已經是既成事實;新的情況是,許多農林理工類的院校,近幾年來女生數量也在直線上升,甚或“歷史性”地超過了男生人數;一個代表性的例子是,南京師范大學廣電新聞專業,今年招錄的21名學生中,男生只有一個。 這一現象不合理,應該沒有爭論。但是,設立“男低女高”的分數線,當然會引發爭論。 爭論首先基于不同立場。對于高校,性別失衡會引發教育、管理和就業等各方面的不便。從課堂教學的角度,相對合理的男女比例,會發揮不同思維方式的互補優勢。從管理的角度,男女比例的變化促使學校需要在硬件建設方面增加投入。當然,就業可能是最主要的問題。用人單位青睞男生是當下社會的“明規則”,女生扎堆,增加了高校的就業壓力。而就業率,是高校評估的一個重要指標。 作為利益的對立方,女生的理由不多,可能只有一個,但是,也許只需要一個,那就是平等的權利。 訴求自己的權利這是應該的。但目前的一些“男低女高”的現象,并不是校方有意設置的一個障礙,而是特殊專業的要求。比如說小語種阿拉伯語,要是女生學了畢業以后去中東,社會、自然等條件都比較限制其發展。從這一方面來說,個別的“男低女高”是對現實情況的綜合考慮。 事實上,對調整男女招生比例,教育部的規定是比較嚴格的:“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對部分特殊行業或者崗位的特殊專業人才培養,按照特定的程序,少數學校的部分專業可適當調整男女招生比例。”當然,針對什么才算“特殊”這一模糊的概念,教育部以及高校需要發布一個細則來說明。有了細致入微的說明,一一對照之后,這或許能讓大家消除“歧視女性”的誤會。 客觀地說,高校男女比例失調是一個現實問題。解決之道,更多的在于從源頭找原因,比如,社會風氣、教育方法,以及考試制度,然后對癥下藥。這樣或許對當前“陰盛陽衰”的現象有所幫助。 這些天,看著高校新生入學的喜慶的笑臉,我總不免想到廣州那些當街剃頭的女孩子。她們日后可能還要面對不斷的、潛在的和公開的性別歧視,而這次高考,便是她們生命中的第一個傷疤。高校是神圣的教育機構,對此應該有悲憫和警醒。(特約評論員劉志權) (京華時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