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9月2日電 (記者王學濤 王菲菲)從1982年9月計劃生育被確定為中國基本國策以來,已經整整走過了30年。因這項國策產生的“全新的一代人”獨生子女,也在人們的關注和熱議中長大成人。 成長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自身的許多缺點令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屢屢碰壁,也飽受社會熱議。“獨生子女現象是中國的一個獨特現象。在這種環境下不可避免造成他們自身的一些缺點。”山西省社科院人口研究中心主任譚克儉說。 但不能忽視的是,他們在不斷成長,在不斷修正自己的缺點,更好地認識了解世界,更好地認識和完善自己。 “更多獨生子女開始承擔起社會責任,關注社會熱點、熱衷志愿服務,自愿投身中國西部等貧困地區的發展等。” 原山西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孫麗萍說。 今年29歲的閻光照7年前畢業于山西長治學院師范分院。當初一心想創業致富的他打算辦個幼兒園,但一次與一名殘疾兒童的偶遇,讓他辦起了個特教中心。為了維持開銷,家里的錢都花光了,他就去幫人拉煤、給煤礦刷墻、賣煤球、鐵鍬、掃把等。 “農村有許多殘疾孩子。我希望辦一個學校,專門教、養殘疾孩子,讓他們自食其力。”閻光照說。 除了教授文化課,閻光照還摸索出了許多針對肢殘孩子進行康復治療的方法,同時開辦了剪紙、繪畫、電腦等技能課。2009年,閻光照舉債辦起了個拖布加工廠,幾名成年的孩子開始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 像閻光照這樣的例子在中國獨生子女一代中并不是鳳毛麟角。在中國北京奧運會和汶川大地震中,他們的奉獻精神更是一次集體式的大爆發。 提起那段經歷,已經步入社會的崔簫激動地說,“看到成千上萬人陷入悲痛和絕望中,我就想盡一切力量去幫助他們。我有幸能參與到真實的建設和復興中,在艱苦和自我挑戰中經歷痛苦、艱辛和成長。” 她在地震后成為汶川地震應對政策專家行動組志愿者和國際事務協調員,期間參與并組織來自北京和上海的107名志愿者翻譯多主題且具政策意義的英文文獻14篇,中文譯文總達近40萬字。自2008年6月下旬至11月17日在災區進行政策、心理、醫療等服務,多次赴北川、綿竹、什邡、漢旺等災區。 “2008年,以獨生子女為主的80后一代成為了中國社會乃至世界關注的焦點。在全球奧運火炬傳遞中,在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殘奧會上他們都體現了不怕吃苦、甘于奉獻、熱愛祖國、頑強拼搏的精神。”北京師范大學()團委負責人武玉紅說。 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到來,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將面臨更沉重的負擔。 “‘四二一’的家庭結構使得生活的重擔都壓在了他們身上,面臨著養老的壓力、教育子女的壓力等。”譚克儉說。 太原市民向陽在一次意外事故中遭遇了家庭的變故,20多歲的她成為了家里的“頂梁柱”。在沉重的醫藥費、房款面前,她一邊要拼命工作減輕家里經濟負擔,一邊還要“堅強”地成為家里的精神支柱。 “我只有努力工作,家人才會放心,也才能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有時候工作回家累得連臉都懶得洗,但想想家人還是挺快樂的。”向陽說。 “獨生子女們正在不斷成長,他們在社會轉型期也有自己的煩惱和壓力,但也在努力地學習、工作著。很多獨生子女已經成為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勇敢地擔當起社會責任。”譚克儉說。 (王學濤 王菲菲)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