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打20場公益官司 專告不靠譜科普讀物 幾年前與朋友在酒桌上打賭輸了,老孫開始打公益官司“還債” 昨日下午,63歲的孫建林(化名)走進重慶晨報社。“幫我找一下2004年9月17日的《重慶晨報》。上面有篇題為《外星人建造小寨天坑?》的文章。”老孫說,他找這篇報道的目的,是想以此為證據狀告幾本“誤人子弟”的科普讀物,“這些書是給孩子看的,但上面刊登的內容不嚴謹,很容易引起孩子的誤解,不得不管。” 多年前晨報的辟謠報道 老孫是一家醫院的退休職工。他說自己從上初中起就愛上了科學,常看科普讀物,平時還搞些小發明。 經過一番查找,2004年9月17日的《重慶晨報》找到了,這篇題為《外星人建造小寨天坑?》的報道中提到,當年北京、河南、山東一些媒體稱,“有權威人士”向外界披露,1997年4月曾到奉節天坑地縫探險的英國科考隊發現,奉節小寨天坑的形成與外星人有關。本報記者隨后針對這些報道走訪了奉節縣相關部門,發現這些媒體從未就“天坑形成之謎”向當地政府核實過。而且1997年4月也并沒有英國科考隊前往奉節天坑進行過科考探險,報道純屬空穴來風。 拿到報紙后,老孫有些欣喜,“有了這個證據,就可以起訴了。”老孫說,重慶晨報多年前已就此進行辟謠,而現在有些出版社依然以外星人為噱頭大肆報道,把“八卦”當作科學。 這些科普讀物“不靠譜” 老孫隨身帶來了三本科普讀物,分別是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于2008年7月第一次印刷出版的《中國未解之謎大猜想》,北京出版社于2009年5月第三次印刷出版的《人類未解之謎》,以及華夏出版社于2011年1月第一次印刷出版的《探索中國未解之謎》。 這三本書都用大量的文字記錄了“1997年4月間,英國科學考察隊來到重慶奉節小寨天坑進行科學考察”的相關內容,其中稱天坑峭壁內藏有7個直徑4米的大圓球,天坑底有三角形箱子,還發現一塊被切割過的恐龍化石。這些內容早在8年前就被一一駁斥,奉節天坑從未發現過這些東西。 在《探索中國未解之謎》一書中,關于小寨天坑文章的末尾還用了反問語氣,“如果天坑不是外星人基地,很多疑點就難以破解。”而這也引起了老孫的極大不滿:“這么寫,就是要讓人們認為,這里是外星人基地。” 在孫建林帶來的幾本書中,還有一本科普讀物中出現了描寫《聊齋志異》之《嬰寧》的文章。“狐貍精竟然出現在科普讀物里!”孫建林指著文章內容,顯得有些生氣。 他要打20場公益官司 孫建林說,自己已經打了五場官司,而其中三場是關于奉節天坑。對于為何執著于打此類的官司,老孫說,一切都因為三年前的一場賭局。 2009年,老孫在酒桌上和朋友打賭輸了,一名愛好科普的朋友提出讓他去打二十場公益官司,當還賭債。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愿賭服輸的人,也為了讓自己做點有用的事情,老孫答應了。 隨后一段時間里,那名科普愛好者經常拿一些少兒科普讀物來找老孫,讓他找這些出版社打官司,狀告書中的內容不嚴謹。老孫仔細看了看書里的內容,確實存在不嚴謹的情況,覺得這些官司可以打。 作為退休職工,63歲的老孫本該在家里安享晚年。但因為這個賭債,他不得不走出家門,頻繁出入于法院。 為求真偽走了不少路 “去法院是在搞鍛煉,法庭辯論是健腦操。”五場官司,孫建林要求賠償的只是書價,而這點錢,早已超出了他打官司的成本。 為了求證書中內容是否為真,孫建林走了不少路。在那些科普讀物中,有一本提到了1954年1月13日下午,江蘇省泰興市段的長江突然發生枯竭的事情。“我不知道去哪里求證。”老孫有些無奈,他曾經為了求證一篇關于“活了200萬年的青蛙”的科普文章的真偽性,走了很多地方,卻沒人能為他解答。 如今打官司,孫建林早已將“賭債”的事情放在了一旁。在他看來,“糾錯”是在做好事。如果沒有打賭,對于科普讀物上寫了虛假的東西,孫建林依然會很不滿,只是不會選擇打官司這條路。 “這些書都是給娃娃看的,不能不負責。”孫建林嘆了口氣。拿到了《重慶晨報》的原版報道,孫建林說,自己要讓做科普讀物的出版社明白,做科學一定要嚴謹。(見習記者 王梓涵) (重慶晨報 王梓涵)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