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差點死在戈壁無人區(qū) 李凱超說,自己從小就打心眼里喜歡上海。在他的高考志愿表中,填的全都是上海高校,其中第一志愿就是上海理工大學。“我從小喜歡機械專業(yè),聽說上海理工大學是制造業(yè)的黃埔軍校,這就是我最想讀的學校。”高考一周后,6月14日,他騎車出發(fā)駛向了目標地——上海。只是,他并不知道,騎行路上還將面臨數(shù)不清的挫折,甚至是對生命的挑戰(zhàn)。 出發(fā)的第3天,李凱超在達坂城到吐魯番的路上,進入了30里風區(qū),這是一個令無數(shù)旅行者和長途司機聞之色變的地帶。大風肆虐之時,雞蛋大的石頭橫空亂飛,碗口粗的樹木都要被攔腰吹斷。“坐著根本騎不動,整個人站起來,迎著風馬上就會被吹倒,只能斜著身體騎。”飛沙走石擊打著車輪,艱難地度過風區(qū)后,車輪上出現(xiàn)了十幾個洞眼。 從鄯善到哈密的路上,李凱超來到一段350多公里的戈壁無人區(qū),茫茫大漠一望無垠。“騎了一天一夜,怎么也看不到頭,干糧也吃完了、水喝光了、手機和手電筒都沒電了、車胎也被扎破了”。獨自一人面對寂靜的星空,李凱超第一次真實地體驗到了無助和孤獨,“我甚至覺得,就要死在那里了”。直到后來來了輛大卡車,熱心的司機把李凱超捎到了下一個有人的村莊。 過秦嶺時,李凱超騎在彎曲的盤山路上,腳下是湍急的河流,旁邊緊挨著陡峭的山崖,正遇到下雨天,山上發(fā)生泥石流,石頭一塊塊往下掉,好幾次差點將他砸中。一路上,為了節(jié)約花費,李凱超自己買菜買糧做飯,在城市的郊外搭帳篷過夜;一路上,天氣太熱,有時一天要喝8公斤水,休息時才發(fā)現(xiàn)臉上、身體上一層白。一搓,鹽花全部“吱吱”往下掉;一路上,為車子補胎是常有的事,最多的時候,一公里騎下來補了15次…… 采訪中,記者幾次忍不住打斷他:“你不怕嗎?你不后悔嗎?沒想過放棄嗎?”得到的是樸實而堅定的回答:“當時想,咬咬牙就過去了”,“不可能后退,我鐵了心,一定要騎到上海”,“有些事情,現(xiàn)在不做,以后就沒時間做了”。 “沒有他們,我堅持不到最后” 把李凱超從無人區(qū)救出來的大卡車司機,沒有留下姓名。而在44天的騎行路途中,他遇到了太多這樣的好心人。他充滿感恩地說:“如果沒有他們,我也許堅持不到最后。” 在公路邊小吃攤吃包子時,當?shù)厝饲那牡匕阉陌渝X給付了;到修車鋪補胎時,店老板不僅不收修車費,還送了他很多簡易的修車工具;到城市里菜場買雞蛋,熱心的賣蛋大媽不肯要錢。 剛到上海時,李凱超碰到了又一個熱心人——方浩,當時他同樣騎著車,看到背著行囊的李凱超,得知他是從新疆一路騎車到上海,光一天就騎了200多公里,這份毅力深深地打動了方浩。方浩很震撼,當即帶李凱超去吃晚飯,并幫他找了一家賓館安頓下來。之后,還幫李凱超找了工作。 昨天記者聯(lián)系到方浩,他說:“我公司在松江和青浦的交界處,那天我發(fā)現(xiàn)路邊有個年輕人,看上去黑得像塊炭一樣。”在方浩看來,能碰上李凱超也是一種緣分。“他看上去雖然很內(nèi)向,但其實非常有熱情,特別有干勁。有機會一定要再聽聽他講300里戈壁的故事。” |
[發(fā)布者:yezi] | ||
相關(guān)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fā)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