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是中國大學的大趨勢訪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曹德明 新華網上海12月5日電 (記者孫麗萍)作為國內著名外語院校,上海外國語大學近年來在國際化辦學和人才培養方面形成了鮮明特色。 它同國際上250個大學、科研機構和聯合國、歐盟等國際組織建立了合作關系,為學生交流開拓了渠道,搭建了平臺;在全球辦了6所孔子學院推廣中國文化;通過“國際公務員()實驗班”“全球重大事件新聞報道”實踐課等眾多創新之舉,磨礪學生成為具有全球視野、成為適應全球化時代的創新型高端人才…… 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上海外國語大學曹德明校長直言不諱:“國際化對于中國大學已是大勢所趨。高校如果不能造就國際化、創新型的高端人才,就會面臨深層次的危機。” 中國大學面臨國際化的機遇和挑戰 身為知名法語學者并且有留法經歷的曹德明,對于中國大學正迎來的新一輪“國際化浪潮”感觸深刻。他說:“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國際化的時代里。中國的大國地位和經濟全球化的現狀,對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首先提出了國際化的要求。” 眼下,隨著中外合作辦學的步步深入,我國高等教育正在改革中走向深層次國際化。自2005年寧波諾丁漢大學首開先河以來,杜克大學“落子”昆山,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花落”蘇州。數月前,以華東師范大學和紐約大學為母體的上海紐約大學在陸家嘴成立。 曹德明指出,中國不斷引進世界一流大學、通過外力來促進國內教育水平的提升,國內高等學府將同時面臨機遇和挑戰。“對于大學而言,傳統的以‘寧靜的象牙塔’和‘學術寂寞’為重要特征的高等教育,已經被大規模的留學生交流、高密度的國際學術會議、跨越國界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各種區域性和全球性的大學聯盟組織所取代。” 中國大學應培養國際型人才 曹德明認為,直接面對世界一流大學的競爭,中國大學如果還是在重復進行低水平的人才培養,很快就會被淘汰。 他提出,高等學府要善于培養“具有全球意識、國際視野、人文情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能進行暢達跨文化溝通的高端國際型特色人才”。 “所謂國際型人才,通常具有五大特征:一是視野開闊,二是對國際問題敏感、關注人類共同命運;三是具有合作與包容精神、適應能力強;四是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五是熟悉國際通行規則,能夠勝任國際交往。”他說。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一切探索都圍繞培養國際化高端人才而展開。“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才能培養高水平的學生。”曹德明說,該校通過各種渠道,引進海內外尖端的師資。教師評職稱,必須有海外研修經歷。對派出的訪問學者,上外甚至要求“每個人帶一兩門精品課程回來”。 建立國際化的課程體系,更顯示出上外特色。“我們正在嘗試的是將多語種的外語和國際前沿的專業‘混搭’,推出許多‘拼盤式’課程。” 曹德明舉例說,“國際公務員實驗班”為國際組織急需的高端人才度身定制課程。學生除了學習英語和一門小語種外語,還同時進修國際組織、外交政策、法律問題、文化課程。而在廣獲好評的語言學、文學和世界文化的拼盤課上,學生們可以每節課“換一個老師”,從中汲取不同知識養分。 讓中國大學生更自信地走向世界 曹德明認為,眼下中國高校最需要解決的難題就是:如何既傳授知識,又培養能力。他主張讓學生們走出課堂,更多地到跨國公司、國際組織、國外實地去學習和實踐,“盡早地、自信地走向世界”。 作為上外傳媒學院的新聞傳播類實踐創新課程,一個月前,17位上外學子組團赴美國多個城市全程報道美國總統大選,并以精彩的表現贏得了中國媒體和美國主流新聞界的關注與喝彩。 曹德明說,上外將推出更多這樣的國際實踐課程,讓學生在國際舞臺上揮灑才智。 他介紹說:“到2015年,上外30%的學生將有機會通過校際交流而非中介機構留學 () 海外。學校將為此設立專門的留學基金,資助困難學生。” “建設一流高校,我們并不好高騖遠,但對學生有著很高的期待。”在曹德明看來,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是靠每個國民來塑造的。而每一個從中國的外語院校里走出的畢業生,都是中國文化的民間大使,都是改革開放、繁榮富強的中國的一張名片。“中國的大學生,在世界舞臺上應該能夠代表美麗中國的形象、傳播中國的優秀文化。” (孫麗萍)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