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華東2013年1月30日電 (記者 董志雯)早在2004年,中歐國際商學院獲得EQUIS認證起,中國商學院便踏上了認證之路。AACSB認證、EQUIS認證、AMBA認證,這三個環繞在國際頂尖商學院上方的閃耀光環在中國商學院的認可度越來越高,讓越來越多國內商學院前仆后繼地踏上“認證之旅”。 三大認證 行業的“質檢總局” 何為國際認證?國際上有三大商學院聯盟,三大聯盟相繼推出認證體系,可以理解為商學院質量控制與提高的標準,用以規范領導者、教師、管理人員的行為以及架構硬件和軟件的資源配置。全球目前最大的認證體系是由國際精英商學院協會(AACSB International)推出的AACSB認證體系。其次是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EFMD)推出的EQUIS (The European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該認證于1996年起推行, 另外有MBA協會(AMBA)推出的碩士以上管理課程的認證。 因此,三大認證也被業內人士戲稱為MBA市場上的“質檢總局”。三項認證中,AACSB平均認證時間需要5—7年,EQUIS認證需要1-2年,AMBA認證則相對容易一些。 中國商學院是否需要參加國際認證 根據EQUIS在2001年針對各國商學院參加國際認證動機的調查顯示:97%的院校希望找到一個參照系,同其他院校作橫向比較;89%的院校希望提高競爭力,建立長效質量控制體系。 “國際認證這個標簽對于商學院來說,相當于ISO之于企業。可是,標準的制定并非以亞洲商學院,更不是以中國商學院為標準,歐美是標準的制定者。然而,亞洲與歐美的文化和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亞洲商學院和歐美商學院是兩個相互交叉但并不重合的圈子,亞洲商學院可能導致“水土不服”的問題。從長期來看很難說是彎路還是捷徑。國際認證應是一個自我提升的抓手,是一種戰略高度上的管理與監控,這些理念會逐步變成商學院建設中最核心的部分。”某商學院MBA市場推廣經理坦言。 “有了認證,你才進得了圈子,否則連和別人交換信息的機會都沒有。對國內商學院而言,獲取國際資質是國際認證的首要動機。”業內深喉表示。 “商學院的國際認證,關鍵在于被認證的過程:如何使自己的軟硬件水平符合國際化標準?如何盡早和歐美商學院接軌?但現在內地不少商學院申請認證的初衷異化了。”一位華南某知名高校商學院的院長曾說:“我也明白教學水平的進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人家都有了自己卻沒有,怎么說得過去?” 關于國際認證是否是一條“繞不開的路”的討論仍在繼續,卻沒有答案。 中國式高質量認證體系 各方觀點不一 2011年,在由全國MBA教育指導委員會主辦的中國MBA20周年論壇上,中國高質量MBA認證正式啟動。 據了解,中國高質量MBA認證已經確立了9家商學院進行前期認證。其中,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清華大學(招生辦)經濟管理學院的3家商學院被認定為“中國高質量MBA認證”中的“領航商學院”。 這些“領航商學院”認證過程將縮短,另外6家商學院都具有認證資格,但還需通過1年到1年半的時間組織自評材料并接受現場考察。 中國認證體系到底能對MBA教育產生多大影響,是否能獲得國內商學院的認可,中國是否需要自己的認證體系?商院之間也存在不同的聲音。 在不少國內商學院MBA項目負責人看來,走過20年的中國MBA教育已經步入成熟期,出臺中國自己的認證體系是發展的必然。 “為了中國管理教育的健康發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需要與世界的管理教育發展方向相符合。美國和歐洲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管理經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以國際認證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不應盲目于建立各種認證體系,一個MBA項目是不是個好項目最終還要由市場決定。”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助理周雪林博士表示。 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陸炎輝教授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說:“外界對于認證有一些誤解,認證與學術質量、教育水準并沒有直接聯系。排名很低的學院也可以申請認證。認證只是讓學生在選擇商學院時了解該MBA項目發展的目標,國內搞MBA認證很多還是依靠傳統名校,個人感覺并無必要。” 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中國MBA教育走過的20年,面對摸石頭過河的中國MBA改革之路,我們更加期待再一個20年后中國MBA教育的摸樣。 (人民網-教育頻道 董志雯)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