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3月19日專電(記者 李驚亞)據貴州省教育部門的最新通報,截至2013年1月31日,貴州省國家助學貸款到期未按時還款比例達到24%,這樣高的違約率令人深思。作為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學畢業生,有的人應該好好補上“誠信”這一課。 寒窗十二載,終于走進“象牙塔”,這是多少學子夢寐以求的事情。入學“綠色通道”、國家助學貸款等,幫助許多家庭貧困的學子完成夢想,從社會公平的角度來看,是維護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 作為一個社會公民,既然享受到權利,就得履行義務。但近年來,一些地方國家助學貸款頻頻出現貸款回收率低、違約率高等問題,作為社會精英的大學畢業生,不按時還款甚至惡意欠貸,這與當今社會誠信缺失不無關系。 大學四年,老師教專業知識、文化技能,但如何教會學生都講“誠信”,功夫卻下得不夠或不到位。雖然有些高校嘗試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教育活動,但這項本應在孩童時期就開設的教育課,被拖到成年之后才來“補”,“補課”的效果如何、是否“晚矣”,有待商榷。 不按時歸還國家助學貸款,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制度上的缺失或不夠完善,導致違約成本低,則助長了少數大學畢業生不重視還款甚至成了“老賴”。在國外,貸款違約記錄會存在于個人信用系統之中,拖欠貸款者在就業、買房、買車等方面會處處受阻,嚴厲的懲罰令人望而卻步。 民族的興旺、國家的強盛,要靠良好的教育。社會一方面要完善相關制度,讓人不敢失信,另一方面,應從小教育個體,誠信是做人的“底線”,堅守底線更是人之為人、安身立命的基礎。誠信是一輩子的事,需隨身“攜帶”。也許,我們的學校還應該開設一門“誠信”課。 (李驚亞)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