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何以常見“嘆老族”? 上周,重慶晨報對1870名重慶居民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97%的受訪者會“嘆老”。其中,46%的人承認自己是“經常”嘆老的“嘆老族”。受訪者中,80后和90后占56%,70后占29%,60后占12%。(3月18日《重慶晨報》) 早些年,感慨自己“老了”、“落伍了”,尚屬大爺太婆們的專利。大好年紀的80后、90后,怎么提前開始“祭奠”青春,興起了“嘆老之風”?有人認為,這是年輕人“為增閱歷強說老”,像“為賦新詞強說愁”一般矯情。這種說法,筆者不敢茍同。 年輕人普遍愛“嘆老”,其實是現實中壓力太大的無奈折射。80后和90后,成長于高速發展的年代和急劇轉型的社會,雖無父輩經歷的苦難多,但生活節奏快,生存壓力大大超越了父輩,物質上的住房壓力,職場上的競爭壓力,讓多數人年輕人喘不過氣來,帶著一種心理焦慮情緒進入“人未老,心已老”的困境。就拿住房問題來說,如今商品房越蓋越豪華,越蓋越高級,但是年輕人的“住房夢”似乎卻越來越遠,這怎不讓年輕人失去斗志? 年輕人普遍愛“嘆老”,也與他們切實感受到理想與現實反差巨大有關。90后新生代正在逐漸步入職場,褪去了幼稚的外衣,經歷著興奮、平淡、倦怠與焦灼,才發現世界并非想象中那般美好。而80后本處于闖出一番天地的黃金年齡,然而社會分配不公、機會不公、“拼爹”等潛規則盛行,讓他們往往深造無門、創業無望,達不到“成功標準”而產生危機感,“嘆老”則是他們不敢面對現實、對現實感到力不從心的一種體現。 年輕人普遍愛“嘆老”,還與他們接受的教育有關。在應試教育完全倚重分數之下,學生們從中小學階段就沒有童年、沒有快樂,奮力跋涉于書山,苦渡于學海,小小年紀就成為“高壓鍋族”,到了社會怎不會成為“嘆老族”?何況,那些美麗的愛好在學生時代就被“斬盡殺絕”,從學校和家庭這個“溫室”,走到“暴風驟雨”的社會,本應具備的特長或技能匱乏,“技”到用時方恨少,便徒有“嘆老”的份兒。 年輕人的“嘆老之風”應引起全社會的足夠重視,因為這種現象有損年輕人的斗志,不利于自身發展,也易引爆社會負面情緒。當年輕人普遍心靈先老、精神先老而萎靡不振、朝氣不再,整個社會就會籠罩在暮氣之中,缺乏創造力和活力,國家前景則有些堪憂,要知道無論如何,我們的社會最后總要交到年輕人手中。 這就需要在整個社會營造給年輕人減壓的環境,從他們的收入水平太低、房價太高房租太貴、就業太難、創業不易、機會不公等方面入手,給年輕人減減壓,切實改善、提高他們的工作和生活質量。當然,解鈴還須系鈴人,80后和90后應保有銳氣,重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社會責任感,開心工作、快樂生活,以意氣風發的姿態消抵“嘆老之風”。(何勇海) (新華每日電訊 何勇海)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北大新任校長王恩哥:一所大學也要有夢想
·物理學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學第十一任校長
·研究生為助父“留任”校長編造茂名“最大貪污
·專訪:中新高校校長看好亞洲大學發展前景
·粵港合作“一試三證”首頒44張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