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陽5月24日電 (記者 高凱)“事實上我們的學術造假的比例并不高過水平線,但講到科研誠信,講到研究人員的自律,肯定不僅僅是不造假。”著名癌癥生物學家、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王小凡24日表示。 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將于明日在貴陽開幕。作為每年為年會預熱的“頭炮”,“科學道德建設論壇”24日率先舉行。華裔學者王小凡在論壇發言中作出上述表示。 王小凡直言,“比如我曾經遇到有中國研究人員向國際科研雜志投稿,因為存在數據錯誤被退回,拿回后竟然未加修改就直接投給另一家權威雜志,這實在是令人遺憾的事情。我覺得,從財力到人力,今天中國在科學上投入了這么多的國家資源,如果一旦沾上這種受人懷疑的陰影,對許多人的前途、對國家的科學發展都會造成很大影響,所以,我們應該把這件事真正提高到一個很高的層面上來講。” 王小凡在發言中繼續舉例稱,“比如,在生物學實驗里,某一種凝膠電泳已經走了不下10次,你知道這個結果是對的,別人也能重復,但你忘了把對照數據做成圖表。等到審稿人在意見中說沒有對照圖時,一些中國學生,包括在美國的中國人,聽說也是司空見慣,拿另外一個凝膠電泳的對照圖安上去交差了事。這種事情被發現后就會被撤稿或拒稿,這是一種偷懶的行為,也是絕對不能做的。我們應該對這種缺乏誠信的行為進行教育。” 王小凡認為,對于此類行為的處罰一定要慎重,對于錯誤性質程度不高的不能一棒子打死,但他同時表示,“處罰要相對于錯誤的程度,一旦非常惡性的事件發生并得到證實后,一定要重罰,罰要有威力。” 王小凡強調,應該通過教育來預防這類問題。研究生剛進入這個領域,就應該受到科學道德教育,讓他們從一開始就知道有些事情絕對不能做。中國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應該正視這個問題,從教育入手。“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規定,科學道德倫理是必修課,在研究生入學初,首先用兩天時間集中討論科學道德規范,不只是讀一些條條框框,這些東西有時很難理解,而是用實例或案例來解釋哪些可以做,哪些行為不能接受,這樣印象就比較深。”王小凡說。 “這里其實凸顯了大學科研誠信建設的重要性,它是構建整個良好科研氛圍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王小凡給出了三點建議,首先,大學科研誠信應該從規范公示、教育、監督管理三各方面著手;其二,要理順大學科研誠信建設與政府機構、學術團體的聯系和監督;最后,具有專業背景的教授委員會應該主導大學的科研管理。 王小凡目前擔任國務院僑辦海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美杜克大學教授王小凡:科研誠信不僅僅是不造
·浙江大學將大白鼠變“機器人” 能讀懂人類的語
·應屆生實習記:累到閉眼睛吃飯 仍感激有一份工作
·中央美院附中畢業作品展:文化使者“從這兒出
·調查顯示家長選購童裝需增安全消費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