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門口迎接放學的孩子,這個地方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看廣州的門。 志愿者在輔導放學后來中心做作業的孩子。 番禺大龍街新橋村村口那座上百年歷史的周家祠堂里,放學后的孩子們在寫作業,他們中大部分是外來工子女。這個社區服務點的負責人叫崔麗霞。今年26歲的她大學畢業之后放棄一份不錯的工作,一頭扎進社區公益隊伍,3年來為上千名外來工孩子提供了一個簡單卻溫馨的“家”。 文/記者李立志 通訊員番宣 圖/黎旭陽 不想讓孩子餓著肚子學習 “他們的父母為生計奔波,很多在工廠做工的要六七點才下班,碰到加班就更晚了,一般吃晚飯要到八點左右,所有的孩子都餓著肚子在這里學習!”崔麗霞 孩子下午4點多就陸續來到中心學習做作業等,下課就直接來,這里有義工輔導他們學習,陪他們游戲等。但只有一件事義工目前還不能解決,那就是孩子的晚飯。 嘉麗告訴記者,她與弟弟下午5點就放學了,但家里一個人都沒有,爸媽都還在上班,吃飯是個大問題,要不就自己做飯,要不就吃前一天爸媽做好的剩飯,9點多他們才會回來。 崔麗霞說,因為飲食無規律,這里外來工的孩子比其他孩子都要瘦小一些,好多時候以零食為主。 “好想為外來工的孩子建一間愛心廚房,讓他們能按時吃上有營養的飯菜。”但目前條件還不夠,祠堂里沒有多余的地方可以用,中心也沒有那么多資金來負責孩子的伙食。 陪伴他們成長是最幸福的事 “義工哥哥姐姐很和氣,還能看電影、做游戲,不像爸爸總占著電腦不給我們用,這是我最喜歡的地方。”來自重慶12歲的吳晶,來這里半年。 “吳晶,在哪里?過來!” “來啦!小崔!”26的崔麗霞自己也是一個大女孩,孩子們都叫她小崔。一進周家祠堂青灰的大拱門,就聽到小崔爽朗的笑聲……小崔是茂名電白縣人,3年前從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畢業,原本可以在珠三角城市找到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但畢業那年,卻選擇去廣西山區當一名志愿者。2010年從西部歸來后,一名社工朋友準備在番禺成立關懷流動兒童的項目,小崔在這里一干就是3年。 作為專職社工,每月工資不多,可她卻樂此不疲,設在祠堂里的小金雁社區公益服務中心,樸素整潔,為來自異鄉的孩子提供了一個安全、溫馨的環境。小崔說,陪伴、見證他們一天幾個小時的成長,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前不久她走進央視,參加“社區英雄”的角逐。 祠堂庭院進門處左邊有一個小小的開心農場,小朋友種在飲料瓶、可樂罐里的綠色植物已經長出嫩綠的葉子;而右邊是一個溫馨的“稻草人”圖書室,也是一個小小電影院,每周這里都會放映一場電影。從周一到周五,孩子們放學后在這里做作業,有專業的義工輔導,其間還有體育課、手工等。 讓外來工子女融入城市 “爸媽下班好晚,一天能說10分鐘話都不錯了!”來自廣西的嘉麗,隨父母來廣州一年,沒坐過地鐵,沒進過電影院。 “一些家長晚上加班要到8點多才下班”,崔麗霞說,之前由于孩子放學后沒人照顧,許多都被鎖到屋里,健康成長很是問題。“在許多孩子眼中,廣州跟一般的農村沒什么區別,除了人多車多之外,外來工的孩子,活動范圍最多不超過租住地周邊兩三公里。” “我和弟弟5點放學回到爸媽廠里的宿舍,爸媽要到9點多才能下班,等他們忙完,我們都睡著了。”談起父母,嘉麗似乎并不滿意。嘉麗與弟弟在番禺新君豪中英文學校上學,這是一個專門的外來工子弟學校。一年多來,嘉麗的活動范圍就在父母工廠周邊,沒有坐過地鐵,不知道圖書館在哪,更沒有進過電影院。 崔麗霞他們所做的事情在城里孩子看來是再平常不過的:希望通過教授孩子們如何買地鐵票、如何辦圖書借閱卡等基本技能,為他們融入城市做準備。周末,他們會讓孩子獨自出門,自己購票、打聽路線、去郊游。“志愿者會事先設計好路線,主要是幫助他們認識廣州,融入廣州。經費則來自企業的捐助。” 八成“小廣漂” 生活在城市邊緣 番禺大約有130萬外來人口,至少有24萬“小廣漂”隨父母在番禺生活。小金雁社區公益服務中心曾對番禺石碁鎮的外來工子弟(7~14歲)的基本情況做了一個調查發現:80.6%以上的孩子搬家的次數在兩次以上;59.7%的孩子讀過2~3所以上的學校,最多的讀過8所;近四成的父母均要上夜班。孩子們放學后除了做作業外最喜歡的是看電視,占調查人數的39%。 過長的工作時間也導致了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減少,導致了親子的關系比較疏離。調查數據顯示,總受訪人數中的46.8%的孩子不喜歡父母的工作,原因是太忙了,沒時間陪他們。(廣州日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普通高校錄取將開始 高招辦:警惕招生詐騙
·一個班27人15人考上研究生 考研“牛班”引關注
·90后小伙稱已部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引質疑
·高危產婦產下不足兩斤半袖珍兒 母子度過危險期
·官方否認西湖備救生船防考生輕生 去年曾有此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