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近700萬大學生在被稱為“最難就業季”的“寒冬”為找飯碗著急上火時,高職、中職院校畢業生展現了驚人“耐寒”能力和淡定。據報道,不少應屆職校生在4月底就被用人單位招錄,有的甚至一兩年前已被“預訂”。 此前,教育部()發布的《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02—2012)》也顯示,中職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連續六年在95%以上,高職就業率達到87%以上。職校生成“香餑餑”,為破解大學生“就業難”提供了有分量的參考借鑒。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分析說,在全國范圍內,長期存在的“技工荒”并未從根本上改善,我國仍處于工業化中期,最需要的是技術工人,所以很多地方的技術工人處于嚴重短缺狀態。 典型個案高職生創下公司新紀錄 陳哲軼,就讀于浙江省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青年汽車學院的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去年6月,他進入浙江省衢州市當地一家4S店擔任汽車銷售顧問實習生。 兩個月后,他被錄用。初出茅廬的他,創下該公司的紀錄:短短8個月工作期間,竟有5個月拿下所在4S店的銷售冠軍,月均收入超8000元。上個月,恰逢衢州市車展,他一口氣賣掉14輛汽車,月收入高達1.5萬元。而與之競爭的15名同事中,有人已有7年的工作經驗。 學校開設的《客戶心理需求分析》課程,令陳哲軼受益良多。“教我們如何分析顧客,了解他們的購買力、決策力、喜歡的車型顏色、可能的購車時機。可以說,這門課影響了我的很多觀念。”他認為。 高職學備受市場的認可,職高、中職的學生在市場上也十分走俏。楊海花的老家在河北,從農村到北京上學,對她來說是件很幸運的事,今年,楊海花將從北京市朝陽區勁松職高畢業,她即將與五星級酒店北京國貿大酒店簽約。 “我沒有到處去跑招聘會,也沒有在網上投過簡歷,因為沒有這個需要。我們班上的同學基本也是這樣,沒有出校門就有對口公司來招工了。”楊海花所學的酒店服務管理專業是勁松職高的品牌專業,每年大部分畢業生都能進入五星級酒店。 “除酒店服務管理之外,勁松職高培養出的廚師也是響當當的,目前北京市五星級酒店里的不少主廚都是我校的畢業生。”勁松職高的孫老師說。 勁松職高校長賀士榕介紹,每年的4、5月份都會有800多名學生畢業,學校會針對不同專業的畢業生組織企業招聘會,“我們的學生很受歡迎,除了自謀出路和準備繼續升學的學生以外,其余的學生都被企業‘一搶而空’”。 企業觀點“高技能型人才”正受寵 職業院校的招聘會,有別于本科招聘會,企業永遠比學生急。據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魏曉東介紹,有的企業擔心招不到學生,把招聘預訂的時間一再提前,甚至有部分企業將目光瞄準了明年的畢業生。 記者采訪了解到,雖然“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在考公務員()及應聘事業單位方面具有優勢,但在中小型企業用人面前,“本科”、“名牌大學”的光環正在褪去。職校生在正成為市場緊缺的“高技能型人才”而受寵。 北京市一家電子產品企業的副總裁韋先生表示:“招聘員工首先看能不能吃苦耐勞,招人進來一般先觀察他的品格和語言表達能力,如果能吃苦,沒有壞習慣,我們就培養他。” 韋先生介紹,中小型企業不看重學歷,目前他企業招聘的部分高職生比本科生還好用,不僅技能過關,而且還肯吃苦。“學歷高通常要求的待遇也高,而一個人的待遇不是靠學歷掙來的,是要靠實力來爭取的。”韋先生說。 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石小利認為,目前社會上需要各類技術型人才,企業在轉型升級前,管理人員畢竟是少數,一線操作工人才是創造企業業績的中堅力量,因此職校生的工作并不愁。 “服務行業是爬樓梯,沒有電梯。”北京市某知名酒店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先生表示,酒店行業要從基層做起,現在99%的酒店經理是從一線做起的,酒店管理需要實踐經驗,擁有酒店管理博士學位也不代表你能管理好酒店。 雖然現在“90后”新員工與以前“60后”、“70后”員工都是“從基層做起”,但是晉升的速度明顯不同了。楊先生介紹,以前的基層員工,做到樓層領班需要6~7年時間,現在1~2年就有這個機會,晉升的速度比以前快多了。 楊先生認為,學生進入企業后,最重要的是綜合素質,“懂技術懂管理懂核算的復合型人才,有明顯的優勢。” “重視高職教育,引導家長和學生選擇高等職業教育也應提上日程。”首鋼工學院招生辦公室主任王學東說:“美國、英國、德國等現代化工業國家和經濟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發展職業教育。與中職教育相比,高職培養的是更高層次的技能型人才,作為更為廣闊的大學生群體,促進和加快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有力舉措。” 數據呈現高職生創業率遠高于本科生 適逢中國大學畢業生“史上最難就業年”,6月9日,麥可思研究院與《麥可思研究》編輯部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了“2013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這是麥可思連續第五年發布就業藍皮書。發布會上,高職生的就業情況也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 藍皮書指出,高職高專院校2012屆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率(90.4%)比2011屆(89.6%)略有上升。2012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率最高的專業大類是生化與藥品大類(93.2%),最低的是藝術設計傳媒大類(86.7%)。 2012屆高職高專生畢業后有3.3%選擇了專升本,專升本比例最高的高職高專專業大類是農林牧漁大類(7.0%),其次為文化教育大類(6.2%)。2012屆高職高專畢業生選擇度本科最主要的原因是就業前景好和職業發展需要,這兩項選擇所占比例均為(27%)。 2012屆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2%,比2011屆上升了2個百分點。從近三屆的趨勢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呈現平穩趨勢。 藍皮書指出,中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連續兩屆略有上升,2012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達到2.0%,比2011屆(1.6%)高0.4個百分點。2012屆高職高專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2.9%),遠遠高于本科畢業生(1.2%)。 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是影響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此次藍皮書列出了2013年就業“紅黃綠牌”專業。 紅牌專業,是指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較低,月收入較低且滿意度較低的專業,包括:法律文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際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務、漢語言文學教育、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商務等,這些專業連續三年(2011~2013)都是紅牌專業。 黃牌專業:是指除紅牌專業外,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較低,月收入較低且就業滿意度較低的專業,包括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商務英語、臨床醫學等。 綠牌專業,是指月收入、就業率持續走高,失業量較低且就業滿意度較高的專業,包括:道路橋梁工程技術、生產過程自動化技術、應用化工技術、焊接技術及自動化、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技術。 域外經驗校企緊密合作培養學生 德國“雙元制”職業培訓模式:“德國制造”享譽全球得益于德國成功的職業教育。他們堅持職業技能培訓與理論學習同步,學生具有雙重身份,既是企業的學徒工,同時又是職業學校的學生。采取訂單式培訓,學生在參加職業培訓前必須與企業簽訂培訓合同,企業和行業直接參與培訓;行業和區域特色鮮明,聯邦各州職業教育統一由當地工商聯合會、手工業協會管理,政府通過立法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美國社區學院:美國人才需求的市場化,促使個人和企業自愿、主動投身各種專業技術培訓。美國職業教育的主要特點是集中、高效、社區辦學和終身學習模式。社區學院是美國實施職業教育的主要機構,社區學院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注重校企合作辦學、生產經營與職業培訓結合,將“合作教育”貫穿于辦學全過程。職業教育、終身學習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培訓證書體系: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特色是建立政府主導,企業行業密切合作,運用市場化機制,建立全國統一、與工作崗位相對應的教育培訓證書體系。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與培訓從高中層次,經本科學歷延伸至研究生層次。專業和課程遵循“能力本位”理念,按照職業能力標準設置,理論與實踐課程大體相當,行業與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密切合作,建有實力雄厚的實踐基地。 (國際在線)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高技能人才成市場香餑餑 高職生創業率遠高于本
·浙江兩名初一女生凌晨跳樓 事發原因還在調查
·“中國式游學”為何只是看上去很美?
·“大學生農民工”帶來新課題:收入不高 心理落差
·高技能人才成市場香餑餑 高職生創業率遠高于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