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被稱為“成年孤兒”的群體,他們中大多數人有不同程度殘疾,很小的時候,甚至是剛出生就被父母遺棄。他們在我市福利院里逐漸長大成人,年滿18周歲后,也曾試著闖蕩世界,卻面臨融入社會的嚴峻挑戰,因為種種原因走不出福利院大門。 未來,將有更多孤殘兒童走向成年。出了福利院,人生下一站該去哪里?未來的路在何方? 就業難 心中有夢卻飛不高 今年25歲的高帥(化名),在西安市第二社會福利院已經待了10年。因為先天性弱視,坐在教室的第一排都看不清黑板。他沒有完整地接受過義務教育,只是斷斷續續地有過一些學習。 這期間,逐漸成年的他曾經嘗試著自立,融入社會。 在一家瓶蓋廠待過3個多月,廠子效益不好,很快他就失業了;在河南一家養殖場放過羊,因為養殖場被占地,他又被迫離開了;在一家餐飲店干過,這也許是他最長久的一次打工經歷,一年后因為經濟裁員他又首當其沖;他還在一家服裝廠干過庫管,但因為歧視殘疾人,廠里發勞保服裝、職工加薪,卻沒他的份,他爭取無效后憤而離開…… 種種嘗試,兜兜轉轉五年多,高帥還是回到了福利院。考慮到高帥只是視力不好,福利院安排他去陜西自強中專學習針推按摩。 同樣,36歲已經是成家立業、結婚生子的年齡,可對于黃埔梅來說,這些都是奢望。從6歲時被輾轉送到市第二社會福利院,她已經在這里待了30年。 她患有腦癱,同時下肢殘疾,行動只能靠輪椅,吃、住、行靠人照顧。誰能想到這樣一個多病多災的孤兒,從18歲時開始,硬是跟著電視、廣播、護理員學拼音、學認字,如今她可以寫詩、寫散文,甚至可以在電腦上用一只手敲出自己的作品。 “我很想開一家服裝店,自己養活自己,以后有更好的學習機會……”黃埔梅用并不是很清楚的語音向記者描述著自己未來的計劃。 這些普通的計劃卻讓福利院護理部主任姚紅勛覺得心中酸楚,“太難了,進貨、挑選服裝,沒有創業經費,對一個普通人來說都會吃力,對一個身有殘疾,還需要人照顧的殘疾孤兒又談何容易!” 安置困境 大齡孤兒“斷奶期”延長 大齡孤兒就業率及就業穩定性很低,能獨立的更少。據介紹,西安市第二社會福利院里休養人員有301人,呆傻、殘疾占全體人員的80%。18歲到35歲的成年孤兒有127人,就業的僅有5人。 院長郭軍利解釋說:“127個人中,稍正常的只有十來個人,其余100多人都有不同程度呆傻殘疾。”而就業的5個人,工作多分布在餐飲、護理、按摩等行業,工資水平多在1000元左右,就業狀況也不穩定。 “大齡孤兒‘斷奶期’延長是個社會問題”。郭軍利表示,就業自立、白手起家,對很多年輕人都非易事,更何況這些比正常人就業更困難的大齡孤兒。他們大都患有各種不同程度的殘疾,有些還存有因發育遲緩留下的反應遲滯,又無親友幫助,屬于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即使偶爾尋得工作,也多因身體狀況不適崗位,難以保崗。 同時,孤兒們本身由于成長環境原因,容易導致性格缺陷,社會適應能力弱。 工作人員石靜畫表示,福利院想了很多辦法聯系崗位,為孩子們創造自立機會,但仍屢屢碰壁,即使有殘疾人就業可以免稅的扶持政策,一些社會企業接收時也很苛刻,“一方面希望必須有殘疾證,一方面又要求生活能自理。在工資待遇上總是克扣和歧視”。 此外,一些大齡孤兒在福利院里長大,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導致超過30多歲還依賴思想嚴重。 西安探索 從“養”到“教”助大齡孤兒“斷奶” 如何解決大齡孤兒長期滯留福利院問題,鍛煉“成年孤兒”自立和融入社會的能力,這是全國福利院普遍面臨的一個難題,西安市也正在不斷積極探索實踐當中。 市民政局工作人員表示,我市對重度肢殘智障的孤兒們,14周歲后將按規定由兒童福利院轉往社會福利院供養;14歲以下,以及“輕殘”孤兒們,“優治”的同時,在兒童福利院的培智特教體系內進行康復訓練,或者到特教學校學習一技之長;對有學習能力的正常孤兒,采取“優教”政策,鼓勵他們通過學習,逐步走出福利院,用雙手和勞動自食其力。 “最主要的是讓他們從心理上‘斷奶’”。市兒童福利院院長王穎濤說,要想使成年孤兒順利融入社會,最重要的還是要從小加強教育,克服依賴的思想,激勵孩子們自立自強,依靠自己的學習和奮斗走出福利院,最終融入社會。 “如今福利院的教育模式正由‘溫飽型’向‘教育型’轉變”。王穎濤表示,以前福利院的養育模式基本為“溫飽型”,吃得飽、穿得暖就行,而對孤兒的教育卻相對薄弱。現在福利院條件有了相應提高,教育模式也從“溫飽型”轉變為“教育型”, 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樹立他們的自信,成為工作人員的工作重點。 成長樣本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抹去身上“福利院孤兒”的特殊印記,幫助他們順利融入社會,是福利院工作人員的最大心愿。這種種努力都沒有白費。 7月11日,記者見到孤兒倩倩(化名)時,她正開心地在福利院幼兒區陪孩子們做游戲。如今26歲的她,已經是福利院一名工作人員。 出生于1987年的倩倩,5歲那年被送到福利院,在福利院護理人員精心照顧下,她一路在新房小學、新廣中學、六十中藝師分部順利求學。2007年倩倩畢業,懷著不給院里增加負擔的想法,離開了福利院,勇敢地踏入了社會。 步入社會這幾年,倩倩租房居住,要自己交房租、買菜做飯,“好在我適應能力很強,一個人獨住也不害怕”。在幼兒園里當過老師,賣過手機,在民生當過服裝銷售員,雖然工資大部分時候僅1000多元,生活壓力不小,但她覺得自立的感覺很好。 在外打拼了5年后,倩倩變得越來越自信。去年12月,倩倩又一次夢到了福利院里的阿姨和孩子。認真考慮后,她找到院長希望能回福利院工作,用自己所學幫助其他弟弟妹妹,“這里就是我的家,希望可以傳遞當年叔叔阿姨給我的愛”。福利院同意了。 每天上午8點,倩倩早早來到院里幼兒區,照顧孩子們起床、洗澡,給他們喂早餐,陪著孩子們一起游戲互動。孩子們喜歡倩倩,看見她就露出甜甜的微笑。“我喜歡這個環境,能像當年護理阿姨照顧我一樣照顧他們,我覺得很幸福”。 孤兒馬建(化名)和弟弟馬軍(化名),也是從小在兒童福利院里長大。福利院分別送他們上了中專、職高,馬建學的是體育專業,畢業后做了健身教練。馬軍先后開過服裝店、做過商務服務。兄弟倆在外打工幾年后,逐漸站穩了腳跟,還把在福利院里的殘疾伙伴接了出去,介紹到自己現在的公司工作。 馬建如今已經戀愛結婚了,前不久福利院工作人員還以婆家人身份參加了他的婚禮。 出路 建青年公寓扶持孤兒盡快自立 目前,全市共有孤兒1496人。其中:市兒童福利院供養753人(14周歲以下)、市第一社會福利院供養40人(14周歲以上精神異常人)、市第二社會福利院供養36人(14周歲以上殘疾人);分散供養在直系親屬或旁系親屬家庭的孤兒667人。 未來,將有更多孤殘兒童走向成年。這些孤兒的未來之路在何方?即使走出福利院,隨著年齡的增大,逐漸達到談婚論嫁的歲數,他們能否像正常人一樣順利成家立業? “孤兒安置問題需要全社會更多關注”。大齡孤兒到成家年齡,阻礙他們的首先是住房問題。而幾乎所有的大齡孤兒都很難具備獨立購房的能力,少數孤兒結婚生子后,戶口仍然放在福利院里。 郭軍利表示,過去沿用的由福利企業安置大齡孤兒就業的做法,目前已隨著市場經濟的運行難以實施。全國指導性政策法規的普遍缺失,再加上就業競爭加劇社會關注力度不夠,造成福利院大齡孤兒“進多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郭軍利的想法和很多專家不謀而合,他呼吁全社會予以關注,為福利院里成年殘疾孤兒設立醫療專項基金。同時,可以借鑒國內其他城市的做法,在就業方面對成年孤兒出臺相應政策,拿出更多合適崗位幫助其就業,或者設立就業扶助基金,扶持孤兒創業。為孤兒申請住房保障開通“綠色通道”,幫助符合申請條件的成年孤兒申請廉租住房,或者為成年孤兒建立“青年公寓”,幫助他們盡快自立。 “孤兒安置是個系統工程,幫助大齡孤兒順利走入社會,開始新生活,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記者 程慧) (西安晚報 程慧)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送紅酒送車票送旅游 “謝師宴”花樣多,啥時謝幕
·南充第1封錄取通知書送到 17歲女孩敲開清華大門
·安徽師范大學實踐隊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調研
·復旦寄出錄取通知書附手繪校園生活指南
·應邀去游玩不慎入傳銷 鐵警相助,“迷路”女孩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