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不可能一蹴而就,大腦要牢記單詞需要接受反復的刺激。每個作家都有其獨特的風格,表現為有一套他的慣用詞匯;而且一本原著的題材是一定的,某類單詞必然反復使用。因此,生詞在原著中都有一定的重現頻率。 狄更斯描述“客廳”、“起居室”不用living room而喜歡“parlour”。該詞屬于六級詞匯,在《David Copperfield》第一章出現6次,第二章出現9次,全書一共出現80次。 德萊塞的《Sister Carrie》(《嘉莉妹妹》)中的四級詞匯“individual”,全書總共出現64次。 荷馬史詩《The Odyssey》(《奧得賽》)中的GRE詞匯“libation”(另有一個翻譯版本翻作“drink-offering”)出現31次,另一個GRE詞匯“suitor”,全書共出現多達233次! 在專業原著里,專業詞匯更是頻繁出現。我讀過的那本《Human Anatomy》(《人體解剖學》)中,僅144~147頁“mandible”(下頜骨)出現4次,其衍生詞“mandibular”出現6次。那幾頁只是總論,而在真正關于下頜骨表述的150~151頁,該專業單詞又出現了十余次。 查過的詞反復出現,給你的大腦一次又一次刺激。生詞每出現一次,都是對記憶的加深。這個過程,你自己甚至意識不到?。▽Ρ汝惻f的傳統模式,你為了取得牢記的效果,需要將枯燥死板的詞匯書反復念多少遍,反復默寫多少遍!)這神奇的魔法,就是后效應。 后效應可以超越一本原著。閱讀了一定數量的原著以后,你會發現生詞也喜歡“走穴”:那本書的生詞出現在這本書中。兩本書可以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如小說與小說,小說與社科著作,甚至小說與科技著作。例如: “bartender”(酒保)出現在《Sister Carrie》和社科著作《Winning Image》中; “weave”(編織)的過去分詞“woven”在《Jane Eyre》衍生為形容小路崎嶇的“interwoven”,在《Human Anatomy》中則用來描述交織的骨小梁; “scab”在《Sister Carrie》中指窮途末路的Hurst Wood跑去替罷工工人上班的“工賊行為”,在《Pathology》(《病理學》)里專指“傷口結的痂”; “heyday”指“全盛時期”,在斯大林的傳記《Stalin: A political biography》中多次用來描述俄國1905年革命的高潮;而在性科學專著《Human Sexuality: in a world of diversity》中則用來描述西方70年代“性革命”的頂峰; “reincarnation”(轉世化身,重新體現)在《哥倫布傳》中用來比喻哥倫布尋找印度的航海是中世紀尋找魔法石的演變;在《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Psychology》(《臨床心理學簡介》)中指得是經過心理治療,來訪者脫胎換骨的狀態; 有天早上,我在《The Moonstone》(《月亮寶石》)讀到:“Here in Christian England was a young woman in a state of bereavement”(第272頁),下午晚上又在《圣經》中讀到:“If I be bereaved of my children, I am bereaved.”(第52頁)——一個剛剛沒了母親,一個害怕沒了孩子,“喪失親人”的悲哀,竟然在一天內感受兩次; 有了后效應,單詞的記憶從此沒有了遺忘的后顧之憂——只要不停閱讀,就是無休止地復習你學過的一切單詞,想忘記都難。特別說明一點,你在閱讀的時候,可能會碰到以前查過的詞重復出現,但意思卻想不起來。這屬于正?,F象,你可以用電子詞典再查一遍但不存入生詞庫,也不占用那兩頁的查詞名額。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國際游學動輒三四萬元 高價夏令營到底值不值
·暑期運動型培訓班火熱 家長稱孩子身體素質最重
·單詞記憶的魔法:英文原著閱讀的后效應
·大學吃喝玩樂學樣樣精彩 學長學姐曬攻略引膜拜
·北京團結湖老干部發起助學行動 10年幫助60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