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發展思路透視 李夢卿 截至目前,我國共建有9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 2005年8月,教育部()與天津市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建立了全國首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2010年3月,天津試驗區升級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2008年5月,教育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共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2009年3月,教育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共建“國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2009年3月,教育部與國務院三峽辦、湖北省和重慶市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共建“三峽庫區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試驗區”;2009年5月,教育部與河南省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共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2010年8月,教育部批準遼寧省沈陽市建立“國家裝備制造業職業教育沈陽試驗區”;2012年3月,教育部與山東省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共建“濰坊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試驗區”;2012年3月,教育部與安徽省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共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2012年7月,教育部與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共建“國家現代農村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 9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不斷改革、探索、創新,以先行先試的優惠政策和?。ㄊ校┎抗步ǖ挠欣麠l件,為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積累了經驗。 明確培養定位— 產業引領、就業導向、素質基礎、能力為重 以產業為引領,對接產業發展要求。產業作為職業教育探索新道路、發展新理念、創新新方法的重要參照,在試驗區建設過程中發揮著“航標”作用,為職業教育提供了具體的發展思路。9個國家級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圍繞產業引領的培養目標,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機制,健全行業指導體系,提升產教結合水平,搭建契合區域教產對接模式的交流平臺,造就符合培養目標的職教人才。 【案例】 天津市建立市場導向、產業引領、行業依托的職業教育聯動機制。沈陽對接裝備制造業發展需求,建立裝備制造業特色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 以就業為導向,強化崗位能力培養。9個國家職業教育試驗區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培養人才,堅持職校學生畢業安置和職業技能普及提高相結合,實現人才培養對接職業崗位。各試驗區結合當地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各生產部門對優質職業教育人才資源的需求,實行“校企一體”、“校中廠”、“廠中?!钡娜瞬排囵B模式,鍛煉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基礎上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 【案例】 三峽庫區立足移民崗位職業能力和就業單位要求,開展移民安置和勞動力培訓、轉移工作。皖江城市帶密切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技能訓練和企業部門崗位之間的聯系,增強職業院校課程設置的針對性。 以素質為基礎,提高學生競爭力。9個國家職業教育試驗區在把握企業、行業發展動態的基礎上,在教育教學、實驗實訓等各環節中滲透素質教育,以提高全體學生的職業素質為出發點,設計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路線,全面發掘學生的個性潛能。 【案例】 四川培養學生全面的職業能力,為他們在就業市場贏得合適的崗位提供服務平臺;皖江城市帶對接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緊扣用人單位需要,夯實職業院校學生的素質基礎,提高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能力。 以能力為重點,加強實習培訓基礎能力建設。以能力為重是職業教育的特征之一。優化提高學生職業能力,開發職教人才的核心競爭力是擺在每一所職業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務。9個國家職業教育試驗區堅持能力為重的技能型人才培養路徑,加強專業理論學習和實踐實訓,為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保障。 【案例】 沈陽分層次、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增強人才核心競爭力;濰坊市立足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注重培養一線操作人員的職業崗位能力。 謀劃辦學格局— 政府主導、部門配合、院校主體、企業協作 加強政府主導,強化政府統籌能力。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已被廣泛認同,但是作為不同的利益主體,職業院校和企業在合作過程中仍需政府加強統籌。因此,政府主導,是職業教育大力發展的重要保障。政府主導,主要體現在職教立法、規劃職教發展方向、監督教育實施情況等方面。9個國家職業教育試驗區在建設過程中,政府主導是其共性特征。各試驗區政府在政策導向、規劃安排上發揮重要作用,統籌全局,有計劃、有目的地推進試驗區職業教育健康發展。 【案例】 四川全力實施“兩個加快”戰略計劃,于2011年5月順利完成職業教育3年攻堅計劃;河南凸顯政府主導舉辦職業教育的特色,形成職業教育多元化辦學格局。 加強部門配合,協調政府各職能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作為職業教育創新驅動力量的各級部門,以共同的發展目標為紐帶,形成多種力量交叉影響且相互依存的組織關系,共同推動職業教育的區域改革與發展。各試驗區在貫徹落實共建協議過程中,各部門相互配合,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開展職教改革,全面提升了試驗區職業教育辦學水平。 【案例】 黑龍江農業廳會同勞務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部門,開展服裝等勞務輸出培訓,已培訓輸送3.2萬人到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周邊國家就業。天津市國資委、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門密切配合,共建體制創新的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 強化院校主體,鞏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根本職能。職業院校主體作用的發揮,在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間起著決定性作用。9個國家職業教育試驗區依托所在區域的產業、地域優勢,強化職業院校主體地位,以合作辦學為主線,促進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質量快速提高,增強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后勁。 【案例】 三峽庫區的15所職業院校合力參與校企合作,探索政校企三方聯動模式。黑龍江以涉農院校為主體,培養農業領域特色人才,打造農業服務產業鏈。 加強企業協作,完善校企合作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企業作為經濟活動主體,保障其基本利益是其參與校企合作的驅動因素。企業實際運營中,對各崗位人才的質量、規格、素質都有明確要求,這種崗位標準對職業院校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育教學、實習實訓、招生就業、教師隊伍建設等提供了依據。參與只是旁觀者的心態,協作才是合作者的行動,引導企業從參與職業教育活動轉向協作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是各試驗區正在努力開展的工作。 【案例】 沈陽市主導產業、支柱企業向多所職業院校投入大量資金,支持專業建設。柳州市企業為職業教育發展注入了“活水”,開辟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建設、西部大開發產業升級的“源頭”。 堅持改革方向— 整合資源、優化結構、強化內涵、提高質量 加強資源整合,改善職業教育發展的外部環境。整合資源是職業教育試驗區建設的主要路徑,保證了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9個國家職業教育試驗區整合職業院校和各級各類培養培訓資源,調整職業院校布局,實現優質資源在職業院校的集聚,為職業教育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思路。 【案例】 三峽庫區職業教育以資源整合為起點,完善了跨行業、跨部門資源調整和改組的機制。四川協調經濟部門和教育部門以及學校多方共建資源,實現職教發展內外部環境間的良性互動。 促進結構優化,推動職業教育健康、持續發展。職業教育結構由專業結構、層次結構、形式結構、布局結構等要素構成。職業教育結構的優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職業教育自身結構優化問題、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的協調問題。在9個國家職業教育試驗區建設的共性經驗中,優化結構十分突出和重要,適應了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的需要,推動了職業教育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案例】 河南試驗區優化職業教育體系結構,吸納百強企業,投資上百億元共建改革試驗區,實現職業教育體系架構各個環節的動態組合、有機聯動。皖江城市帶在改革發展的各個環節中優化、提升專業結構,構建符合區域發展要求的職業教育結構。 加強內涵建設,凸顯職業教育的個性化特點。內涵建設是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建設的重點工作之一。各試驗區在改革過程中,加強內涵建設,提升辦學水平,明確把重點放在人才培養模式、內部機制體制、校企合作水平等方面的改革上,同時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實訓基地建設能力。 【案例】 濰坊市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訂單式”、“模塊式”的實施,提升試驗區建設內涵。河南在特色建設方案實施中探索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策略,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能力。 提高培養質量,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吸引力與質量存在正相關關系,職業教育吸引力越低,質量提高就越困難。各試驗區職業院校在建設中,努力改變專業設置滯后、培養定位不準等問題,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入手,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夯實職業教育發展基礎。 【案例】 皖江城市帶科學定位,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貼合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天津市加大對職業院校的經費投入和政策傾斜,出臺提升校外實訓基地建設質量等制度,增強職業教育的外在吸引力。 把握建設目標— 面向人人、倡行公益、服務產業、促進經濟 堅持面向人人,推動人口資源向人力資源轉變。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整個社會的教育,對促進就業、繁榮經濟、消除貧困、保障公平和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面向人人的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模式,要求各試驗區必須以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目標,創新體制機制,提高辦學水平。9個國家職業教育試驗區積極推進面向人人的職業教育,全面建設惠及大眾的職業教育體系,使我國職業教育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案例】 三峽庫區把握面向人人的建設目標,合理安置大批移民,穩定勞動力就業。黑龍江注重面向人人,堅持在職業院校涉農專業上擴大招生對象,以崗位培訓吸引眾多社會成員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 努力倡行公益,加大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已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9個國家職業教育試驗區充分利用經濟手段加大對職業教育投入,利用法律手段保障職業教育合法地位,利用文化手段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努力彰顯職業教育的公益性。 【案例】 河南規定企業接納學生實習稅收將減免,強化職業教育的公益性。廣西連續投入73億元用于職教園區建設。 加強產業服務,圍繞產業結構升級培養技能型人才。各試驗區職業教育以服務產業為目標,以產業結構升級為導向,調整專業結構設置,加快發展與產業匹配度高的專業,提升服務區域產業發展能力,適應地方重點優勢產業、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 【案例】 濰坊市提出了“帶動黃藍”的職業教育突破戰略,針對本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的功能。沈陽以服務裝備制造業為建設目標,順應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培養生產、建設第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 促進經濟發展,圍繞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調整人才培養方式。職業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是通過滿足勞動力就業市場的需求來實現的。由于經濟發展處于主動地位,職業教育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同時受教育成本和預期教育收益的影響,導致了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與勞動力就業結構不相適應。9個國家職業教育試驗區在職業教育如何與社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相適應方面進行了探索。 【案例】 天津緊扣經濟轉變增長方式尋求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突破,為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創造有利條件。四川通過建設六大職教集團,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的緊密結合。 (作者系湖北工業大學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職業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 【鏈接】 國家職業教育試驗區建設亮點 1.我國第一個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天津 實施示范性職業學校建設工程。重點建設1所國內一流水平職業技術師范大學,5所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40所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 實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工程。重點建設50個適應技能型人才培養需要的實訓基地。 實施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5年內培養技能型緊缺人才50萬人,其中高級技能型人才超過40%。 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利用3年時間,通過開展紅色證書、綠色證書、藍色證書、村干部、農村經紀人五大培訓,使全市郊區100萬農村勞動力素質得到提高。 實施職工素質提高工程。提高企業急需的經營管理人才、科技創新人才以及高級技術工人素質,全市在職職工年培訓率達到20%以上。 實施職業教育特色專業建設工程。圍繞經濟社會發展設置專業,減少長線專業、發展短線專業、孵化新興專業、形成特色專業、打造精品專業,全市重點建設100個市級骨干專業。 實施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工程。重點培養200名高水平、高技能“雙師型”專業帶頭人和 2000名骨干教師,引進1000名具有研究生學歷的青年教師。 2.我國第一個西部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四川 3年內籌措職業教育攻堅經費100億元。 大力發展中職教育,中職學校在校生增加50萬人,試驗期內達到160萬人。提高高職教育質量,高職高專招生規模占高等教育的50%以上。 大力開展職業技術培訓。試驗期內,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600萬人,農村實用技術培訓600萬人,再就業培訓60萬人,創業培訓12萬人。獲得職業資格證書150萬人以上,職業培訓證書500萬人以上。 加強基礎能力建設。重點建設120個縣級職教中心、100個實訓基地、30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3.我國人口最多的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河南 以示范性職業院校建設、薄弱中等職業學校建設和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為抓手,全面提升職業院校辦學條件和基礎能力。 統籌職業教育資源和資金。按照“渠道不亂、性質不變、各出其力、各計其功、集約利用、提高效能”的原則,統籌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農業、科技、扶貧等部門的職業教育資源和資金。 制定職業院校優秀人才激勵政策。開展省職業教育教學專家的評選工作,業績突出、特別優秀的職業院校校(院)長可以享受高一級的行政待遇,省財政每年對做出重大貢獻的職業院校校(院)長給予獎勵。 4.我國第一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廣西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學校新增編制主要用于引進“雙師型”教師;設置“非實名制”編制,用于聘請企業人員任教;自治區財政每年列支80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雙師型”教師培訓。 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體制。選擇廣西柳工集團、廣西交通投資集團與職業學校探索現代學徒制試點。在來賓市開展城鄉職業教育統籌發展改革試點,在鹿寨等14個縣開展縣級政府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綜合改革。 推進職教園區建設。規劃建設柳州市職教園區、北部灣職教園區、南寧市職教園區和崇左市職教園區。四大園區建設規劃總投資73億元,規劃占地2.35萬畝,入駐職業院校30所,在校生規模超過20萬人。 5.我國第一個兩部門兩省市四方共建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三峽庫區 探索率先發展新政策,實現兩個“全覆蓋”—對適齡移民進行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全覆蓋,對接受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移民給予資助全覆蓋。制定移民學生就讀高職院校鼓勵性政策。 探索培訓就業新機制,優化和完善政府在發達地區建立的就業服務網點,促進庫區勞動力永久性轉移就業。 探索建立大城市對口支援三峽庫區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長效機制。湖北省、重慶市建立城鄉學?!皩趲头觥薄ⅰ袄壈l展”新形式,教育部、國務院三峽辦組織經濟發達省市對口支援三峽庫區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協調三峽庫區職業院校與其他省市開展合作,共同辦學。 6.我國第一個國家裝備制造業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沈陽 創建不少于6所國家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滿足50%以上的職業學校學生能接受更加優質的中職教育。 圍繞支柱產業、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打造10個全國一流優勢專業,30個全省一流骨干專業,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全面對接,每年培養2萬名以上高技能型人才。 圍繞沈陽十大主導產業,建設20個公共實訓平臺,每年承接企業職工、進城務工人員和待業大學生的技能培訓5萬人次。 7.我國第一個承接產業轉移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皖江城市帶 拓寬職教立交橋。建立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本科教育)、專業碩士學位教育銜接溝通、層次齊全的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選擇若干所具備條件的高等學校開展本科或研究生層次職業技術教育試點。 推行就業準入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試驗區內各用工單位招錄職工執行“先培訓、后上崗”規定,優先錄用已取得職業院校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和職業培訓合格證書的人員。 實施彈性學習制度,推行學習成果認證和“學分銀行”制度,同層次職業院校之間實行學分互認;建立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互通的高中階段學籍管理平臺。 加強職教集團建設。到2015年,對應主要承接產業群,建成20個區域性、行業性職教集團。 8.我國第一個地市級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濰坊 探索解決政府發展職業教育責任落實不夠、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和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強、職業教育資源不足和結構性矛盾突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積極性不高和校企合作實效性不強、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銜接不緊密等問題。 在落實政府責任、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動力機制等方面大膽創新。制定職業學校生均經費和公用經費撥款標準;鼓勵學校將部分編制作為靈活編制非實名使用,自主聘任兼職教師,按編內人員經費標準撥款;鼓勵學校舉辦實習企業,開展生產服務性實訓活動等。 9.我國第一個現代農村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黑龍江 推進現代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完善涉農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打造重點專業和專業集群,提升涉農院校服務“三農”能力。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條件保障制度,創新農村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探索完善農村職業教育國家制度,為全國各省、區提供經驗模式。 圍繞“三農”需求,重點推進農民培訓,成立黑龍江省畜牧獸醫、黑龍江農墾和北大荒現代農業三個涉農職教集團,成員單位涉及213家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和職業學校。(李夢卿) (中國教育報 張學軍)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郭智:動畫片應為孩子撐起文明的天空
·美女研究生求醫生盼盡早懷孕 稱給多少錢都行
·英語寫作應試拿高分的九個制勝法寶
·《十萬個為什么》新題難網友 圍觀稀奇古怪回答
·北京高校新生接站工作啟動 民辦校不到20家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