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科大少年班探秘:讓早慧的夢想絢麗綻放 中國科大少年班的18歲成人儀式。資料圖片 今年,大名鼎鼎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35歲了。三十多年來,一路輝煌的同時,也伴隨著質疑。“神童教育”?“拔苗助長”?到底有什么不一樣?筆者近日走進中國科大,為你揭開少年班神秘的面紗。 為早慧的孩子提供快樂成長的平臺 在中國科大東校區郭沫若廣場邊,綠樹掩映中有一座樸素的小樓,就是少年班所在。1978年3月,科學的春天里,在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的大力倡導和鄧小平、方毅等領導人的支持下,中國科大創辦了少年班,目的是探索優秀人才培養規律,培養科技等領域的拔尖人才。 “少年班的產生,既是知識荒漠時代對人才的渴望,也確實有客觀需求。”少年班學院執行院長陳旸教授說。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確實存在一些智力早慧兒童,讓他們早一點進入大學,在一個適宜的環境中學習,恰恰是“因材施教”的體現。“如果相關知識已經掌握了,還要在中學多混幾年,其實是對他們學習興趣和創新潛能的壓抑。” 即將畢業的何淼同學很認同這種看法。他從小學五年級直接升初一,沒上六年級,原因是當地小學六年級有各種補習課,他爸爸認為“沒必要去拼小升初的考試,要快樂地學習。” 每年報考中國科大少年班的有數千人,最后錄取50人左右。什么樣的孩子適宜上少年班?“關鍵看學習能力和意愿。”陳旸說。最初幾年,科大老師帶著試卷到全國各地去考學生。后來,通過高考()錄取,根據學生高考成績,確定復試人選。在復試環節,除了比較難的數學、物理筆試外,還設置了“現教現考”環節,以鑒別學生真正的學習能力。 對于社會上“神童”的稱謂,陳旸尤為不贊同。“我每年都給剛進校的同學潑冷水,告訴他們不是什么神童。”陳旸說,我們有個規定,少年班在校生不接受媒體采訪,因為孩子容易被“捧殺”。 “最吸引我們的是自由” 走進少年班學院的小樓,除了一個自習室、一個簡易的機房和一些管理人員、班主任的辦公室外,并沒有想象中的教室、實驗室等教學科研設施。 “與其他實體院系不同,少年班學院只有精干的管理團隊,師資、教學等依托全校的資源。”陳旸說。 在陳旸看來,少年班最大的優勢是進校后不分學科專業,類似于美國大學的本科生學院。學生第一年學基礎課,一年后自由選擇到不同學科大類平臺,三年級再自由選擇專業,課程在全校范圍內選。數學、物理等基礎課按照專業的要求開設,比其他學院非本專業學生學得要深些。因此,同學們不僅基礎更扎實,而且一個班級、宿舍中有學不同專業的,便于學科交叉,也為今后工作建立了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學術圈子”。 赴美國加州理工大學深造的王嘉騮同學,2009年高考是安徽省第16名,放棄了北大清華,來到與中科大少年班一起編班學習的教學改革試點班(零零班)。原來,小王想學化學,他在填報志愿時,比較了國內最著名大學化學專業的課程,發現還是少年班學得深。 但大一的“數學分析”考試給王嘉騮一個下馬威,只考了69分。“當時有點后悔,覺得吃虧了,到其他院系可能輕松些。”王嘉騮說,但咬咬牙挺過來后,今天回頭看,感到很值,跟許多不同專業的高手一起學習、交流,眼界和思路都要寬廣些。 “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選專業,即使遇到學習困難也能堅持。如果你規定他學什么,學習動力就不夠。”陳旸說,少年班的學生很自由,并不要求他們今后如何如何。這好比蓋房子,先打好蓋大樓的基礎,至于你今后想蓋幾層,自己決定。 “少年班的學生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在畢業后做職業選擇時,敢于挑戰跨度很大的領域。”陳旸說,一般拿到博士學位要到二十七八歲以后,在這個年齡,選擇更現實、謹慎。少年班學生要小幾歲,更敢闖、敢試,這是創新的必備素質。 此外,少年班還從全校聘請了60多名教授擔任“學導”,指導學生進行選擇專業、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以及選擇科研課題等。 “少年班最吸引你們的是什么?”面對這個問題,幾名同學不假思索地說:“自由,自由選專業,自由選課,自由選導師……” 同一個宿舍,都剛滿20歲,都將赴美國名校攻讀博士學位,竺紫威、何淼、陳章麒、楊洋4人畢業前玩起了文藝,要拍一部《新笑傲江湖》的短片,作為大學生活的紀念。竺紫威當導演,與何淼一起完成了劇本,陳章麒擔任跑龍套和部分劇務工作,楊洋負責后期處理,2009級少年班全體同學都參與拍攝。 “社會上有一些誤解,以為少年班的孩子只會讀書,智商高、情商低,其實他們非常陽光活躍。”陳旸說,多年來,在全校性合唱、辯論、足球、籃球、圍棋等文體比賽中,少年班屢次奪冠。在全校70多個學生社團中,10多個社團的負責人是少年班的學生。 培養各領域的領軍人才 這些年來,當“神童”們沒有實現我們的諾貝爾獎之夢的時候,當早期幾個典型人物后來在學業和事業上遇到曲折時,質疑之聲不絕于耳。 對此,陳旸用數據給予了回答:在已畢業的約2700名少年班(包括零零班)學生中,91%以上考取國內外研究生;約19%的校友在科教界從事學術工作,至少有210多人在國內外著名大學做教授,其中100多人在歐美一流名校做教授,僅哈佛大學就有6位;70%以上校友活躍在海內外經濟、IT、金融、制造等領域,從事核心技術研發工作,其中在世界500強任職的超過35%;當選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士4人,美國物理學會士6人,獲得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麥克阿瑟天才獎等重要獎項的超過100人…… 尤其讓陳旸引以為自豪的是,去年,哈佛大學教授莊小威和斯坦福大學教授駱利群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他們都是少年班的畢業生。莊小威當時才40歲,創造了美國科學院最年輕的華人院士的記錄。在工商界,也涌現出像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這樣的人物。 30多年來,作為中國科大乃至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試驗田”,少年班從未停止改革的腳步:1985年創辦“教學改革試點班”,從考入中科大的新生中挑選一批最優秀的學生,與少年班學生一起學習生活,相互促進;上世紀80年代,在國內高校最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成立教育部()“少年班-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同年少年班發展成學院;2009年,創辦“創新試點班”…… 作為少年班首屆畢業生,中國科大信息學院副院長王永教授一直關注少年班的發展。他對比了今昔少年班,認為現在“更加規范、人性化,更尊重教育規律”。 “在探索早慧少年成長規律方面,少年班已摸索出較成熟的經驗。”陳旸說,有不少改革舉措,如自主招生、自由選擇專業、大學生研究計劃等,逐步普及到全校。“今天的少年班,培養的不僅僅是科學家,而是各領域的領軍人才。” 通訊員 楊保國(中國教育報)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美文欣賞:生活是你自己的選擇
·老師問“誰去國外旅游過” 沒去的孩子回家淚汪
·大學寢室床位出租成“產業”:花錢疏通舍友關
·情侶照片引網友熱議 “待我長發及腰”體走紅
·教師稱收錢可幫入學遭調查 當事人只關心誰在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