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黑名單”爹媽沒面子 在杭州,家有學齡兒童的家長,對校訊通都不會陌生。作為溝通學校和家長的橋梁,校訊通會實時下發一些學校通知,如回家作業、放假安排、春游流程,也會告訴你,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比如考試考得好不好,上課表現好不好,作業完成得好不好…… 但有時候,這樣的短信,也會讓一些家長很惱火,尤其是當他們的孩子成為“不好”的對象: “本次語文聽寫滿分的同學有:某某、某某……不及格的有:某某……” “第三單元數學測試班級前10名是某某、某某……后10名是某某、某某……請家長給予批評督促。” “這次愛心捐款表現積極的同學是某某、某某……沒有捐款的同學是某某、某某……” 今年上小學二年級的男孩小土豆,因為頑皮了點,所以經常上榜校訊通的“黑名單”。土豆爸又是個急性子,每次收到這樣的短信,就氣不打一處來,“通常孩子放學前,大約下午4點左右的短信最頻繁,那個點剛好是我部門的例會時間,本來就夠焦頭爛額了,收到告狀短信就更容易冒火。”然后,等他下班回到家,小土豆就遭殃了,一通臭罵是少不了的。 每次看到兒子被老子教訓,土豆媽也很焦慮,但她又想:經常被批評的兒子,是不是真就這么差:“我知道他體育運動方面挺好的,也是個熱心腸,和同學相處得都不錯,但校訊通上,從來看不到這樣的反饋。”在土豆媽看來,如此通報太過簡單粗暴,“其實除了成績,我更想了解孩子在學校里的行為習慣、素質修養、道德情操、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情況。” 家住杭州體育場路的鄭女士也被校訊通折磨得很糾結。鄭女士的女兒今年讀小學一年級,班主任是語文老師,相當認真負責,每天全班讀拼音的情況,都要通過校訊通向家長匯報:哪幾個孩子完成得好,哪些還跟不上,統一群發。女兒經常是“跟不上”的那一群。 但鄭女士覺得這不能怪女兒。教育專家主張不要提前給孩子學拼音,鄭女士覺得有道理,也是這么做的,并且做好心理準備,即便女兒一開始的成績不理想,也可以慢慢迎頭趕上。可每天短信轟炸打亂了鄭女士的計劃:“開學才一個月,老師公開發這樣的短信,是不是不太妥當?這不是逼著我們搶跑嗎?” 家長們都說,如果校訊通總是強化分數、名次等結果性的東西,豈不成了急功近利的催化劑,會把家長綁在應試教育的“戰車”上。 同學們覺得“不被信任”而受傷 采訪中記者發現,相比看到短信就會焦慮的家長,那些看不到短信的同學,其實更緊張。 初三女生飄飄告訴記者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班上任課老師發明了一種“積分制”,根據學習表現獲得積分,相應的積分可以換取對老師的一個要求,而點擊率最高的“兌換”條件就是,讓老師免發一條告狀的短信。 “上次物理考試,我發揮失常了,退步了好多,就求老師不要發短信給爸爸。可惜我積分不夠,老師說只能暫緩發送,如果接下去沒有明顯進步,還是要補發的。”飄飄苦笑。但老師的“開恩”,已經讓她分外感激了。 她的小伙伴給校訊通取了個很形象的外號,叫“雙打”,意思是,他們就像一個球,夾在老師和家長間,遭受“雙重打擊”。 “試卷本來就要求家長簽名的,分數高低,其實也瞞不過去,為什么非要再發一條短信呢?”有同學說。但對他們而言,一條提前報備的短信,往往讓“招供”變成了“拷問”,讓他們感覺很被動。 小丹也有過“很受傷”的經歷。有一天,一共5條數學作業,她漏記了一條,晚上媽媽檢查作業時,對照老師發來的作業短信,以為她是故意漏做的,狠狠罵了她一頓,“我已經五年級了,不是低年級的孩子,作業會記不清楚。老師每天把作業發給父母,是對我們的不信任嗎?” 有的學生認為,老師和家長溝通“無極限”了,他們卻變得“赤裸裸”,感覺每天都在被監視。他們希望,短信能多些鼓勵和肯定,少些批評和壓力。 發短信的,很傷神 老師組織語言是門技術活 而那些煩惱的信息源、作為“發信人”的老師們說,其實他們也很傷神。 “發多了,家長嫌煩,發少了,家長又覺得我們不負責任。”一位小學班主任告訴記者,他們學校就曾有家長投訴校訊通不給力,為此校長還在全校大會上強調,要多發短信,還要定期檢查。 發送頻率是個問題,發什么、怎么發更讓老師費心思。 “比如考試吧,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憂,其實大部分家長還是很想知道孩子在班里的層次,所以老師不說,也會有人抗議。”杭州清泰實驗學校初三班主任舒丹告訴記者。權衡之下,她通常采取較為隱晦的做法:只通報平均分和分數段:100分多少人,80~100分多少人,80分以下多少人。 但她知道,如此一來,有心的家長,還是很容易定位到孩子在班里的排名。“這是不是一種變相的排名通報?”舒老師想。之后,她又在短信里添上考試的“難度系數”,“有時候考卷偏難,能上90分就不錯了。我不希望家長單純以數字考量孩子的學習程度。”同時,針對得分不高、但進步較大的孩子,舒丹還會給予特別表揚。 萬一遇上一些特別在意排名、喜歡比較的家長,舒丹會在群發短信時,偷偷把他們的名字勾掉。 “發一條幾十個字的短信,往往要斟酌很久。”舒丹說。但她也意識到,純文字的表達,多少帶有主觀性,所以她總是在短信里加上一句:“如果孩子的表現出乎您的意料,盡快跟任課老師聯系。” 在舒丹看來,校訊通能加強老師與家長的溝通,但基本上是單向通,以老師的事務性通報為主,如果家長也積極參與進來,多和老師聊聊,及時反映孩子在家里的情況,才能變成雙向通,“畢竟面談方式交流起來更加親切,信息量也更加詳盡。”舒丹說。 幾乎每個中小學生家長都用校訊通,少則每天收到兩條,多則十幾條。 校訊通究竟是什么時候“闖”進了我們的生活? 因為用的時間太久了,老師們也記不清它的誕生時間。 杭州朝暉實驗小學語文老師沈瑛回憶,當初由于個別家長不接受這個新生事物,學校拖到2009年才開始啟用校訊通,在杭州算是比較晚的。 另一位教齡10余年的中學班主任則表示,校訊通在2005年前就有了。 讓他印象如此深刻的原因,是一件超級囧事。 那年他的一位同事因為輸錯號碼,把給學生家長的短消息,發到陌生人手機上,結果被人投訴。 經過這么多年,校訊通功能早已不再局限于發短信—有條件的學校會為學生配備一張智能校園卡,學生到校和離校時,在校門口的刷卡器上刷卡,自動生成考勤記錄。校訊通可以通過短信方式將學生到校和離校時間通知家長。 此外,校訊通短信發送功能也變得人性化了。 比如,校訊通專門有一個統計考試成績的系統,只要老師把全班分數輸入EXCEL表格,系統自動生成平均分,而且發送短信時,每個孩子的分數會自動單獨發送,確保隱私。 作為和家長溝通的渠道,看得出,學校在校訊通的內容上動了不少腦筋,只是對于這種改變,家長還希望能把握好一個“度”。 曾經有媒體調查了50位家長,其中七成父母表示,多元化的通訊手段并沒有增加個性化的溝通,反而成為機械式的信息發布平臺,他們更希望通過和老師面對面交流的方式,來了解自己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情況。(記者 沈蒙和 徐潔) (錢江晚報 沈蒙和 徐潔) |
[發布者:yezi] | ||
相關閱讀:
·零門檻開放后迎長假 國圖成低幼齡讀者求知樂園
·收短信的,很焦慮
·宋慶齡所創中福會少年宮“60壽誕”孫儷等同臺獻
·湖南大學對2層樓建筑整體平移 每天移3米 圖
·沙灘燒烤簽扎傷6歲娃
|